新形势下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思路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李昆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大型建筑业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上百亿的近60家,在“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引领下,中国大量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形式的基建项目的经济合作,一方面是有助于中国的产能输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中海工程建设总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大型建筑业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上百亿的近60家,在“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引领下,中国大量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形式的基建项目的经济合作,一方面是有助于中国的产能输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建设项目;施工技术;项目管理;
        随着国内政府倡导的“绿化发展”、“生态发展”思路引领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国内大量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也将迎来长足的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建筑市场,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土木建筑工程在技术上要求各专业领域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协作,要求在项目的技术管理上以科学化、高效化、集约化的管理思路,全面推动建筑企业实现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施工和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通过多角度对项目技术、管理思路展开论述,为同行业人士在项目建设的技术、管理的思路上提供交流。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在“双循环”思路引领下,国内外大型公路、铁路、水利水电、港口航道、核电厂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在“全球化”的思路引领下,国内大型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国外的项目建设,融入到国际市场;
        大型工程主要是建设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的特点,需建立贯穿建设全过程的科学、高效的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的技术平台,推动企业实现精细建造、数字建造、绿色施工的融合创新。
        这就要求在技术上改粗犷式为精细化,以高质量、高效率、科学化的技术为导向,着力打通企业技术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优化技术结构、提高机械化、装配式、绿色建筑的比重。着力研究重点技术的可行性、适应性,强化施工建造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推动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国建造的水平。
        2. 工程技术管理要点
        2.1技术策划
        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由于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报慢等特点,往往采取PPP、EPC、BOT等项目管理模式建造,通常采用由设计或施工总承包单位牵头成立联合体,大多采用项目功能描述的招标方式,在招标阶段就存在很多的技术不可控因素;当然在方案比选确定后往往存在二次招标的情形,因此在技术策划阶段,主要技术难度在于设计方案的比选,设计优化也是项目能否成功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在项目策划初期,由联合体牵头人建立技术方案团队,编制设计大纲,按专业大类建立工作计划任务分工表,详细阐明专业队方案设计的具体任务。为满足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项目在设计阶段需综合统筹考虑项目建(构)筑物中结构装配式结构的比例,为后续的项目策划建设提供支撑。
        2.2项目规划
        联合体的项目策划中需明确设计、施工各自的地位,明确主导方,明确分工协作的责任和权限、明确项目的组织结构以及项目的技术路线,以相关项目文件、法律、法规和标准、类似的项目经验、实施条件调查资料等,对确定的关键技术展开价值工程和风险管理论证。
        施工方参与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方案的讨论,并据此组织编制方案。这是技术方案策划准备阶段中心环节,施工方要主动协助设计做好配合工作,这也是为本身的施工准备创造条件。既要满足工程的施工技术可行,又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到工种配套、人机配套并根据工程策划确定施工组织总设计。
        2.3风险论证
        关键技术的分析论证包括技术的可性行、成熟度、适用性等方面的论证,需要从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气象条件等方面考虑适用性;根据地质资料、拟投入的机械设备、工程物资供应情况、法律法规等情况论证技术路线的可性行;主要从采取的方案是否符合公众利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存在的风险量、损失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方面评估;
        风险评价从项目风险的收集、辨识,利用掌握的数据资料、类似的风险和重点技术方法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对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的影响;
        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相关的组合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应放在风险的收集、分析上,提前策划预警措施。
        大型工程建设逐渐向高耸化、深基化、高大化、环复杂化发展,重点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安全风险较高,这些特点也要求对关键技术、关键作业环节根据技术复杂程度、工艺成熟度、施工便利性、环境条件匹配性以及类似事故的情况按风险梳理技术风险清单;
        对于重大技术风险、关键作业环节,在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完成BIM施工策划后及时开展风险控制预期效果评价,确保在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
        2.4技术措施
        大型项目需采取多方位的举措,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动态管理,完整准确的技术措施的落实是安全、可控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大型工程结构复杂、危险作业多(如:深基坑作业、水上水下作业、地下暗挖、高大支撑结构、爆破作业、大型起重吊装作业等),因此需根据具体工艺和主要危险源制订预防手段,确保关键技术行之有效。
        关键技术的应用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在满足安全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代用、优化工序等方式降低资源消耗;结合项目的自然条件、降低材料的储存、运输成本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方案,;应用“四新“技术,减小传统工艺对资源的消耗。
        应用技术措施的关键点为:一是要提出多个不同的技术方案;二是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价值工程分析比选,决策出最佳方案。
        2.5总平面动态化措施
        大型项目的规模庞大,周期长,场地临时总平面变化大,因此总平面管理必须策划总图布置、建(构)筑分布情况、地上下管线、大型机械行走路线等情况,部署从生产、生活、周转场地的规划。在新建工业区或大型项目时,依据国家、行业规范及企业标准化图集的要求提前策划,做到安全、环保“三同时”。改、扩建项目则要充分利用现有建(构)筑物,减少临时建筑。
        总平运输上需充分考虑工程建设所需的重、大件设备的运转方式,根据配套道路、港口等情况和各项资源需求强度和运载方式,减少中间装卸环节,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生产能力和运输力量。一般大宗地材要结合“产、供、运、用”,经济合理地布置储存场地。


        临时及永久场地的水源、电源、交通道路、防洪排水渠道等需统筹考虑临时与正式工程的衔接建设,要充分利用永久工程设施,尽量少建临时性管线工程。
        遵循建设程序,一般要根据先场外后场内,先室外后室内,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尽可能减少重复建设、重复作业。
        2.6信息化技术
        我国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处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上,缺乏系统的获取、存储、处理、检索的综合应用能力。项目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有效的项目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为项目建设增值;相关信息包括:组织类、管理类、经济类、技术类以及法规类信息等,其核心手段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使用。
        为确保建设项目信息充分发挥价值,提高效率,实现有序、科学的信息归口和管理,需建立项目信息手册、建立信息工作平台,明确信息收集、处理、录入、审核、传递的流程,实现项目信息的有效跟踪、预警、控制;
        建筑业信息化是施工、设计、咨询管理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发展思路、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以项目各参与方共同的平台,实现设计、招标、采购、管理等的有效集成、互联互通,对提高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企业精细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打造竞争优势。
        2.7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BIM技术主要以各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基础,能实现项目各阶段、各系统的有效集成管理。
        推广BIM技术可实现建设项目实现可视化、模拟性、一体化,实现有效协同、减少浪费、提升精度、优化空间、解决冲突等优势,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相关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技术风险。
        BIM的有效协同,为项目提供后台支撑和信息共享,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风险预警,快速实现多维度效率提升。
        BIM应用在深化设计、场地规划、方案模拟、进度管理等,还能能起到减少错误、提高效益和预防风险的作用,进一步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实现项目的增值。
        2.8装配式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艺、材料等进一步发展,随着各类起重吊装机械的升级换代、商品混凝土建筑成为主流、人工成本大量上升等因素后,逐渐催生了大量预制梁、板、柱、墙等的预制装配结构,装配式结构通常采用强连接节点,由于强连接的装配式结构在地震中依靠构件截面的非弹性变形耗能能力,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和延性,能安全抵抗地震力。
        装配式建筑能大量节省人工,它具有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等优点。
        装配式主要通过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建造一体化上,其优势主要为:一是保证工程质量。装配结构在预制场生产,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二是降低安全隐患。由专业安装队伍严格遵循流程进行装配,降低了安全隐患。三是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减少脚手架和模板数量,生产效率更高。四是降低人力成本。组装机械化程度高,节省人工,能降低人力成本;五是节能环保、污染少。装配式结构节约了木材资源、湿作业少,减少了噪声和粉尘,对环境影响小。六是模数化设计,装配式结构形式灵活,主要结点间连接可靠性高,质量更可靠。
        2.9绿色施工技术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加强先进节能技术的产品的推广,推行集约管理,抓好工程的节能管理;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建材的利用率,推进资源的减量循环典型模式;健全节约土地控制指标;建设节水型项目,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有效控制大气、噪声污染,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激励制度的建立。
        绿色施工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以及精细化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经济、生态可持续,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设活动。
        绿色建筑在总平面布置上要求生产设施在规划上要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灾害地段需按历年洪水记录进行基础设施设计;涉及危险化工、易燃易爆危险源等危险的设施需满足安全距离;同时建筑结构方面需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配套结构设施要满足安全、耐久的要求;
        绿色建筑的评价方面,需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全方面的评价体系,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10技术过程监督
        在大型项目工程技术管理上,总承包管理方要积极发挥项目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按前期的规划大纲履行监督、考核体制,各参与方要严格按规定配置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严格按照设计、法规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将项目工程的控制重点、难点的管控关口前移,加强过程过程监督切实落实相关安全措施。
        对重大技术措施、危大工程的技术监督,采取随机监督、抽查等方式,加强对生产环节涉及的基础保证条件、技术成果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加强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把项目实施新技术、装配式、模块化和绿色建筑的比率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切实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3. 总结语
        新形势下,建筑新技术必须坚持“四新”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产业布局方向,加快构建适应“双循环”,以稳外耕内为工作目标,围绕科学筹划,持续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开展绿色建筑、装配建筑、BIM技术等技术研发和课题研究,提升技术竞争力。
        在项目实施中,在技术上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推广新型技术的应用,淘汰工艺落后、效率不高的工艺,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进一步减小事故的发生概率;技术上保持理念科学、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和谐绿色的思路,以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科学化的施工技术为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国建筑水平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问题与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
        [2]熊卫宏,谢春辉.施工组织设计的动态管理. 湖南交通科技,2007
        [3]陈锡洲,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的动态管理.建材与装,2008
        作者简介:李昆(6321221980****XXXX),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