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摘要:自然村落是村民在千百年以来按生活习惯及社会形态逐渐形成的生活模式之下自发生成的,满足了一定时期的使用方式。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乡村自然跟人文环境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乡村传统民居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特色变得单一重复,为保护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充满了必要性。新时代的当下,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但农村基础薄弱不具备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缺乏长远规划机制,大部分人盲目注重、只顾眼前利益进而引发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也不利于农村后续发展。基于此,怎样以有效方式优化传统民居,进而保护传统文化与环境,是目前所需要着重探讨的一项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传统乡村民居建筑的保护及改造等方面展开讨论,在综合考虑建筑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乡村民居建筑的保护及改造问题,将建筑风格特点和结构设计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以便村落在保持原有良好的情况下有利于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传统居民;环境设计;改造;分析
1导言
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从城镇化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94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0.6%,而在2015年却已经达到56.1%,按照国家规划,在2020年,城镇化率必须要达到60%以上。基于此,我国的村庄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并且速度非常快。从相应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在2000-2010的10年时间内,自然村数量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每天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多传统的村庄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给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乡村民居在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传统乡村建筑的共时性及历时性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民居建筑受到居民生活习惯和当地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乡村建筑以住宅为主是主要的居民生活及交往场所,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由于乡村建筑在文化保留和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避免在城镇化建设中变得重复和雷同,因此,有必要从建筑保护的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建筑保护方案。传统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主要在于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和色彩质感等方面,随着地域文化的持续发展,促使各区域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各个历史时期下的民居建筑形态特点有明显差异,即是乡村居民建筑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3分析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及其保护措施
3.1尊重居民基本权益,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均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确保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各项基本权益。但是现阶段,农村耕地日渐变少,住房不断改建且大量模仿城市建筑,这使得许多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老民居建筑受到损坏,进而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落风貌,使村落形态越来越重复,越来越无特色。无论是用于耕种的土地,亦或是居住用地,均与相应的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再者某些地区一味的注重经济发展,让区域内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也改变了乡村自然形态和发展,事实证明,如此做法存在诸多不利之处。基于此,乡村环境设计改造必须要尊重村民核心权益,站在居住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弄清村民实际需求,才展开相应的乡村建设,让村落保持良好的自然居住形态还要保持各自的特色避免完全同化、城市化。
3.2保护传统建造技术,增强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均存在许多传统民居。比如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样存在着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倘若没有了这些建筑,那么民居便缺少了韵味。就现阶段农村改造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乡村只是应用了一律拆除重建模式,虽然相对简单,但无疑造成了传统文化割断以及大量资源浪费,那些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若干次的拆除重建中只会消失不见。
美丽乡村环境的构建过程,可借助于现代化先进技术加以实现,但或许仅仅需要某些机械工具也可达到目的,比如当地居民手工劳动等等。但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向城镇涌入,致使原本在此方面占据优势的乡村在相应的传统建造技术延续问题上稍显不足。某些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手工技术找不到接班人,只可通过历史书籍等探寻它们的一点点踪迹,因此说就传统建造技术任务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乡村改建问题上,最不可取的就是停留在口号上,需要真正的下功夫,借助于所有可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在设计阶段要强调地域特色以及传统习俗,以便于促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此同时,又可以增强设计内涵。
2.2采取专业技术手段,注重地方特色开发
新时代,针对专业的区分愈加的细致,只要与环境存在联系的建设工作均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问题上,不仅需要设计能力,也需要依靠强劲的专业技术手段,以便于预期设计构想想能够最终实现。在城乡建设中,多数情况下会借助机械化工具以及电气化设备进行相应的工业化生产。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建设速度,但就某一角度而言,并不利于就传统技术的传承。其实,工业化生产与相应的手工操作,二者就基础的乡村建造而言并不是对立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地应用机械设备提高效率,同时,应当促使传统营建技艺相应的手工技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我国领土广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地域的不同会导致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各个地区的乡村环境均存在自身的特点,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形象,所以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十分重要。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情况已不再稀奇。对于乡村而言,切不可再如此。现阶段,大部分乡村居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依赖于耕种农业,部分居民能够就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恰当科学的利用,打造特色旅游乡村。而某些则是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文化,延伸出工文化艺术产业链等等。
3.4优化传统设计方式,探究传统民居存续价值
实际的乡村民居设计改造阶段,人的思维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明确的是,城乡二者本身就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相应的改造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以城市规划方式用以农村营建。需要做到实际情况具体考虑,优化调整设计思维观念。针对尚在的传统建筑邀请专业人士加以评估与评价,而不是由执政者给出意见,评估其相应的保护以及改造等价值,在此基础上就整体村落策划出出全面恰当的改造规划方案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传递给权威机构,并由其给出具体的改造方案。农村村落众多,针对其他改造也不能急于一时,特别是需要就某些具备存续价值的传统民居着重分析与研究,可借助于先重点后全面形式,依据完善的计划逐步推进,以便于加快乡村改建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大对乡村民居建筑保护改造方法的研究,确立坚持地域特色、保持各自风貌,不能雷同不能重复的建设方向,坚持保护沿用结合乡村建筑实际需求,完善民居建筑保护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对乡村民居建筑的实地调查,从民居建筑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点出发,综合考虑乡村建筑保护以及改造方案,削弱外来建筑理念的影响,突出民居建筑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好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好村落的周边环境,避免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被城市化被同化被同类化。
参考文献:
[1]卢天喜.焦作乡村民居建筑形式及现实价值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9,33(03):81-84+110.
[2]张基伟,张蔚萍.陕南乡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与环境修复策略[J].风景名胜,2019(05):145.
[3]刘旭晔,戈旭.神农架林区传统乡村建筑热环境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21):74-75.
[4]康庄.川南乡村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5]蒋静静.兰溪诸葛村传统村落热环境生态调节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邵腾,金虹.严寒地区乡村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分析[J].建筑技术,2016,47(10):88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