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潘德林
[导读] 高中语文的知识深度增加,文章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潘德林
         广西岑溪市岑溪中学 广西 岑溪543200
         摘要:高中语文的知识深度增加,文章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学生能否对语文学科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取决于其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也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一阶段中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以及鼓励提问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树立以及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还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高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而高中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广、层次更深,高中生只有具备了良好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日后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想象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是寓意深刻且含蓄的,有的文章表面是描写的景物,而实际上是寄情于景,以景色来代表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局面、某种心境,还有的文章对情感、人物特征的表达非常细腻,除了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还有嬉笑怒骂的情节呈现[1]。对于这些丰富的情感、多样的内容,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说教是难以激发学生感触的,需要采取更鲜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情境教学的开展铺设了道路,教师可以将文本以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视频以及形象的图片来展示,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情境,刺激学生视觉、听觉以及大脑的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深化文章理解。以《雨巷》为例,很多学生在预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正确的、深刻的感知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对此,教师制作了雨巷的幻灯片,配合轻柔的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同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多媒体一边聆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种情境下,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副“雨巷”图,随之教师提问:初读这首诗时的印象是什么?在多媒体情境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基调。然后,教师再播放丁香的图片,提问学生:丁香有什么特点?“丁香”与“雨巷”有何联系?情境、问题结合,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将丁香特征、雨巷特征等融合在多媒体情境中,感受到作者彷徨、阴暗、忧愁的情感,再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首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形势。


          二、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因此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是文学性浓郁的学科,而文学又极具创造性,可见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但是,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教师的过度干预下逐渐固化,遏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独立学习,思维比较局限。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将课堂师生角色进行翻转,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促进学生思维交流,使其认识到知识的更多角度、层次,实现思维拓展与创新[2]。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4人或者5人,在成员分配上要根据学生成绩、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合理分配,使组内成员异质、互补,而组间同质、实力均衡,以保障合作效果。然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是什么?计划是什么?因何失败?如果让你设计这一故事情节,你会如何设计?教师提示各组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分工,才能提升合作效率。接下来,学生们进入积极的讨论中,有的学生负责搜集材料,有的学生负责总结,有的学生负责在讲台上回答。在故事情节的设计这一题目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最终使情节更加合理、完整。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吸取知识养分,互相纠正不足,对于其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有重要价值。
          三、鼓励提问培养质疑思维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存在一种理念误区,认为学生们没有问题说明对知识全部掌握了,说明自己的授课效果很好,学生们都能理解,而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则认为他们是不好好听课或者思维能力差。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问题只能说明学生的思维比较懒惰,或者学生不敢提出问题,而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恰好说明了他们在探究、探索、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大胆质疑,尊重他们的见解、想法,培养他们质疑能力,为他们探究知识创造广阔的空间,这也是促使学生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3]。以《赤壁赋》为例,有的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后对苏轼借酒消愁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大丈夫该能屈能伸,没有必要因一时不得志而委屈或者愤懑,借酒消愁是消极、堕落的表现。教师首先要表扬这名学生能够多个角度体会文章及作者情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然后让学生们对其予以讨论,看有无其他观点。果然,有的学生认为酒能够调动文人的情感,促进其情感的抒发,是优秀作品的灵感催化剂,因此不能认为喝酒就是消极。在质疑、辩论过程中,学生们的质疑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增强了学生对文章更全面的了解。
          四、结束语
         想象思维、创新思维、质疑思维都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身心成长的重要思维形式,高中生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想象力、创新力、质疑力等多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以加强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怡红.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J]. 考试周刊, 2020, 000(053):47-48.
[2]吴坤杰. 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之我见[J]. 女报:时尚版, 2020, 000(002):P.1-1.
[3]梁文惠. 刍议情境教学法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3):139-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