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施工项目独立安全风险管理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吴振峰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近15年国内房屋市政事故统计结果,发现了我国建筑业安全风险管理遇到了瓶颈的问题。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近15年国内房屋市政事故统计结果,发现了我国建筑业安全风险管理遇到了瓶颈的问题。通过考察和分析欧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安全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创新型的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建筑企业施工生产独立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运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优劣势,并通过实际项目执行的实证进一步研究,论证了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适用于我国一般建筑企业施工生产管理,可以提升施工企业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建筑劳务工人因为安全事故伤残和死亡。与此同时,建筑业新的施工作业方法加速推陈出新,很多项目的规模也空前浩大,项目管理的理论不断成熟发展。笔者认为,变革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匹配对应措施以改善安全风险管理效果,是降低施工生产安全事故,降低项目风险成本,顺应安全风险管理历史发展形势的必行之路。
        1、建筑施工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1.1近15年国内房屋市政事故统计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2005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6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然而,到了2018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2019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73起、死亡904人。这十五年我国建筑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的趋势图如下:
       
        图1-1我国近十五年建筑安全生产情况趋势图
        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建筑业取得了有别于之前缺乏安全风险管理时期的明显效果,年事故发生起数及年事故死亡人数均大幅降低。同时,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年建筑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年安全事故起数以及死亡人数不再大幅下降,反而开始有所反弹,
        1.2我国建筑业传统安全风险管理的模式
        我国建筑企业从大型国企到小型私企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基本都是沿用的经典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传统建筑业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即直线职能式的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就是领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安全检查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其不可掩饰的缺点是下级部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职能部门间互通信息少,容易产生矛盾,致使上级的协调工作量增大,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工作的管理人才,而且信息传递路线长,不能对新情况及时做出反应。
        我国传统建筑业安全风险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安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传统模式下的安全风险的管理只不过是工程技术部门的附庸。不懂技术成了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的短板,也制约了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监督职能发挥,这种弱势影响严重扭曲了国家要求单独设立安全监管部门的初衷。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1.3国外先进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美国方面的杜邦公司(DoPunt)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在杜邦全球所有机构中,均设有独立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这些专业人员与在各部门中经过严格培训的合格安全协调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网络,保证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畅通地到达各个环节。
        新加坡吉宝置业(Keppel Land)的独立安全风险管理类似,他们的工作有明确的流程和规范,检查报告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阅,吉宝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最高的吉宝置业中国区主席下设独立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经理,环境健康与安全经理下衍生出了中国各地区的安全部,每个地区的安全部负责当地若干项目的安全事宜。各项目安全问题的逐级上报并不通过项目部,而是通过其独立的安全系统上传到中国区主席甚至新加坡总部,故而吉宝施工项目部非常重视安全部的检查和意见,在日常生产中特别关注安全问题。
        2、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2.1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由来
        独立风险安全风险管理的设想首先来自于杜邦公司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即所有机构中,均设有独立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新加坡吉宝置业中国”公司则十分鲜明地设立独立的安全部,在建筑业施工项目的实践中采用这种独立化安全风险管理的模式,把项目群的安全风险管理高度统一起来,同时大幅提升了整体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我们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的独立化探索便从此而来。
        2.2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优点
        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它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提升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成效。在组织和制度上的独立保证了弱势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权力的强化,经过高层领导的协调运作,可以在保证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事故率,节约项目成本。我们在施工生产管理中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模式最能发挥出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优势,有效地提升企业及项目的整体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2.3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
        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独立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的安全人员作为特派专员到项目行使教育、监督和检查权,项目安全人员对项目经理负责,有权向项目部各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并向独立安全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工作,而独立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则直接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项目安质人员处于矩阵结构的焦点,更偏向独立安全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自然地站在了比传统多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更高的位置上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该模式把“管生产者管安全,管人员这管安全,全员管安全”的原则和理念落到实处。
        2.3独立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
        独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包括独立安全部工作和项目安全人员工作内容两大部分。独立安全部门的主要工作有独立安全部流程管理和项目部安全风险管理人员细节工作两部分。包括建立健全的安全管控体系,体系的建立重在落实,让独立安全部对项目的管理流程化、规范化等。独立安全部应当制定区域及各项目的安全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敦促项目安全生产目标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实行。独立安全部对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需给出纲领性的工作内容和评判标准,便于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独立安全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和标准要有根据,检查的结果要形成记录存档,要让安全检查成为独立安全部对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以确保项目安全目标、计划、体系、制度、措施等的顺利实施。
        项目部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侧重具体的细节工作,注重项目生产工作符合安全管控体系要求,注重施工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主要包括对安全目标完成专项编制策划方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在实际工作的执行中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及时与独立安全部交流,确保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活动与独立安全部不脱节,保障项目施工生产的安全稳态不脱轨,并充分利用独立安全部检查等活动加强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均衡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3、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SWOT分析
        3.1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优势
        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将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架构上给予独立,赋予其直接监察项目部安全生产行为以及下发整改通知单等方式进行管理的监管权,是安全风险管理地位的提升。通过独立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这既是将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与我们传统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融合,也是较之不同且更为进步的创新。它不再是介入分包的安全风险管理,而是调动项目自身的各个部门,均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把问题解决在产生问题的本源上,从根本上把生产行为规范起来。
        3.2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劣势
        项目管理中质量、成本、进度和安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此消彼长的规律无法改变。安全风险管理地位的提升,权力的放大需要适度的运用,把控不好就会适得其反,非但不能保证安全质量,还会造成成本和工期不必要的损失。在我们独立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施行后出现了项目施工技术人员不理解甚至反感的情况,一些固有观念根深蒂固的员工,极易造成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之间产生隔阂甚至冲突。这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防止因理解失误造成的两败俱伤。
        3.3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机会
        目前国内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情况还不多,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多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空间十分广阔。安全事故代价的过于巨大催促建筑企业更加重视安全,不出事故就是节约成本。新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变动不大,管理效果又十分明显,因此说建筑施工企业在多项目管理中采用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十分恰当和有利,这不仅是新模式自身发展的机会,更是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4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挑战
        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虽然从理论上切合建筑企业施工生产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实际,但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收到旧事物的阻碍。新模式最大的挑战还是与传统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冲突,此外建筑企业还会从成本节约的角度慎重选择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安全的投入是不会得到账面上的收益的,新模式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安全投入。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一定会提升安全部门的地位,施工项目内部各部门的关系产生了变动,有动作就会有摩擦,能否处理好摩擦和矛盾,这是新模式的新课题。
        4、实际项目实施独立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
        4.1背景介绍
        案例: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中型住宅建筑项目施工生产中的应用
        天津中新生态城某住宅项目,开工日期2012年3月15日,竣工日期2014年7月21日,项目规模5万多平米,造价1.3亿元。项目建立之初按照传统模式设立了安质部,设置安全总监一名,安全员两名,由于安全管理效果不理想,2013年采用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依然按照国家的要求配置了3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一名安全总监,两名安全员。通过充分利用新型管理模式,配合经过研究推出的独立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和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终该住宅项目顺利安全竣工,期间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达到了原定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4.2传统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该项目的前一年时间里,即2012年至2013年,项目部设立安质部,专职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以及项目安全内页资料。项目安质部人员不分工,监管现场全部6栋楼,安质部专业负责安全生产,基本不与工程部等部门有交叉,安质部直接对口分包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人员。
        经过一年的管理,随着施工建筑主体的全面出正负零,安全管理工作量大幅增加,第一个问题就是项目两名安全员一天检查不完一次6栋楼的现场,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安全隐患逐渐开始积累,长期得不到解决,施工现场逐渐混乱,曾多次发生险酿事故。在一次安全检查评分中得到了最低的D级评分,总包单位总经理出面处理施工安全生产问题,暴露出了严重的安全管理不善的问题。
        4.3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2013年6月开始,总包单位成立区域项目。区域项目设立独立安质部,设置独立安全总监一名,天津中新生态城住宅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划归区域安质部统一管理。项目安质人员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再与劳务分包对话,而是将隐患整改通知单发到各个项目职责部门,由项目相关职责部门负责组织安全隐患问题的整改,对于整改不利的情况,安质人员向项目经理及区域安质部报告,进而影响项目安全考核。
        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一经实施,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独立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下,施工现场的作业却始终保持着安全规范的状态,2013年的四次综合安全大检查评分更是获得了3A1B的好成绩,并在2014年荣获了甲方颁发的中国区工地安全评级的金奖,项目部最终荣获“全国优秀项目部”荣誉称号,最终安全顺利竣工完毕。
        【结语】
        纵观我国一直以来安全方面的方针政策,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人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过去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有我们现在建筑业的影子,安全风险管理的地位还会提升。我们建筑业的事故必须得到有效遏制,而单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目标要求,改革创新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率,减少人员死亡,是大势所趋。
        针对我国建筑行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结合国际先进国家建筑业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和建筑施工的内在规律,推行独立的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文化营造,深入提升,把这一新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融入到既有的项目施工管理中,让先进的管理方法发挥出它的优势,对提高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环境和维持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有关数据和论据均来自国内相关学者论文及政府官方网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选题目是本人工作实践所尝试的内容,理论的根据相对比较欠缺,本人阅读和引用的文献有限且可能会有不当,如有疏漏和错误还请有关专家人士多多斧正,笔者希望本文能在大家的批评和交流中得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田元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伟涛,陈锴.国内外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现状对比研究[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281-281
        [4] 李林,基于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改善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J],北京: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B5): 142-143
        [5] 刘增梅,傅贵,杜邦与国内企业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对比研究[J],北京:中国安全科学报,2012,(18):73-80
        [6] 李志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性探索[J],四川:技术与市场,2012,(1) :119-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