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蓝晨环境评估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生态环境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水土资源的稳定性,因此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内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也才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水土流失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次生危害,也会影响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本文主要针对水土保持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展开了探究,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生态环境;危害
引言
水土保持就是针对某些地区产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保证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用水问题而做出的对策。我国的主要水资源都来自于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种,但是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资源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无法有效进入地表,而是形成了一些地表径流,导致许多泥沙进入河流中,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危害,所以进行水土保持是必要的。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的不流失是未来的重要课题,同等面积的森林与裸地对于水资源的涵养能力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一旦发生洪水泥石流等问题,裸地与森林的流速也是不相同的。通过水土保持的措施能够控制水资源的恶劣变化,也能有效地减少土地表面的泥沙量,改善水土环境,然后保证水资源的质量,比如在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就能减少水土的流失,然后附近的河流中泥沙量就会减少,水资源的质量就会变好。生态环境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水土资源的稳定,没有稳定的水土资源,各种生态建设都不能进行。水土资源的保持能够净化空气,尤其是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就需要在减排的同时多增加环境的绿化,通过树木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一些颗粒。除了对空气的影响,水土保持对于土壤的改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一般情况下,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并且落叶等物质在进入土壤腐烂之后会成为树木的养料,改善土壤质量。而水土流失的危害却是多方面的:
1.1 易发旱灾
在非雨季中,雨水并不充足,河流水位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会出现河水断流,水资源枯竭等情况。具体的表现就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减少,导致土壤中间空隙减少,储水空间减少。尤其是在降水量比较少的季节,土壤的储水量也不断减少,最终导致河流中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1.2 河道淤塞,造成洪水灾害
由于水土的流失,大量的淤泥会随着地表流向江海湖泊等,导致底部淤泥的堆积,这些淤泥的堆积减少了其蓄水能力的同时也使得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弱,容易造成堤坝的损毁,造成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产生。一旦洪水产生,进入城市或者乡村会给地方的各方面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会破坏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比如今年的长沙的洪水灾害导致橘子洲景点紧急关闭。
1.3 容易造成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土壤的质量被破坏,一旦在雨水充沛的夏季遭遇暴雨灾害,由于没有植被覆盖且土壤结构松散,出现大量雨水就很可能将土壤砂石冲走,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问题,最终造成山洪灾害。由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危害较大,一旦进入村庄、农田等地方,所有的事物都会被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山区丘陵等地带的水土资源,提升这些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在充分利用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在水土保持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措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农业技术措施;第二种是林草措施;第三种是工程措施。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拦截降水,减少地表的径流,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其中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是当前采用最多的方式。工程措施是在局部小范围之内改造地形提高土壤整体的渗水能力。即便在雨水天气土地也不会遭到侵蚀。林草措施是在土壤表面种植林草提升整体的抓附能力。土壤即既不会直接接触到雨水,也不会直接受到冲击。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农业技术措施是指采取一定方法提高水分的渗入时间,使土壤的肥力及保水能力提升。而水土破坏是一个多元化的因素,但也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比如滥砍滥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现代城市建设,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不进行科学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破坏作用。建筑垃圾不科学处理,会对土质起到破坏作用,工业生产三废没有进行处理排放问题,这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必须加强管理,科学有效的处理,全面提升土质的质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保障作用。
人类要发展,水土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治理能力。所以,有关部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地水土保持措施。工作人员的水平对治理能力起到关键因素,因此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并引进新时代的人才,给水土保持工程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扩大人才队伍。
3 水土保持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3.1 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水土流失会降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灾害出现的概率也在不断地增加。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建设水库,能够减轻洪水对于河道的破坏,能够削峰调流。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泥沙的流失量,拦截泥沙、储存泥沙,降低泥石流灾害以及山洪灾害的发生几率。
3.2 调节局部气候
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使植被更加茂盛。在植被密度提高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的温度就会降低,湿度也能够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减小。这些都是因为植被数量在不断地提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所致的。这样,局部气候的改善,能够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形成良性循环。生物种类和种群也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使生态系统更加地平衡。此外,采取挖条沟措施能够解决土壤存在的板结问题,提升地表的拦沙蓄水能力。土壤的蓄水功能提升,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充足的水分,在生长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根部牢牢抓紧土地,就能土壤,使其得到效果起到稳固土壤的效果。
3.3 构建立体化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工作,通过采取小型水库、淤地坝等不同的技术,能够对上游的淤泥进行拦截,使下游的水量得以储存。由于淤泥不能长期储存,且坝体在下游的灌溉能力比较弱,如果不及时清理,淤泥面积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建立沟道坝系体系能够有效地拦截淤泥,还能够进行水土的协调工作,在实现拦、排、灌等多种立体化的治理模式。
3.4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水土保持能够调整土壤的孔隙,提升土壤的通气度以及排水能力,使土壤的肥力得以保持,内部的有机质含量也得到了提升,能够快速为植物补充养分。土壤作为动植物生长繁衍的载体,其内部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能够使动植物快速地生长。这个过程能够提升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一些研究表明,水土保持较好的土壤内部的真菌纤维分解菌等的数量比一般的人工林更多。
3.5 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改善水质,使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得到有效降低。在进行区域水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还能够提升水资源的价值。如果水资源比较充足,那么当地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也会更加地顺利。调查研究发现,如果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得较好,那么土壤的含水量就能够达到50%。这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更加充足的水源。农作物在茁壮成长过程中又能对水土保持起到辅助作用。这个过程土壤的保土能力、蓄水能力以及内部环境都能得到改善,土地就能够提升抗旱能力,作物也能更好地生长。
3.6 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近几年,人们不断进行水土保持研究,从原来的栽树种草转换成了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这个过程中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得到充分提升。水土保持工作在再开展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采取拦幕降水方法,把地表水逐步地引到深层次的土壤之中,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就能为植被提供更加充足的水分,有效避免暴雨的冲刷导致土壤大面积的流失,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以及减缓了江河流的淤泥堵塞。
4 结语
总之,水土流失是一项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水土保持是针对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一旦出现水土流失就会给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给社会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应当正确的认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二者的内在联系,通过一系列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提升植被的覆盖率,改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冯兴平.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分析[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5(2):373-379.
[2]罗家林,何云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04):22-23.
[3]张秀玲.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03):112-113.
[4]王承海.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