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商业价值的设计理念和实践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赵丽萍
[导读] 摘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主要由餐饮、超市、展览、地铁交通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组成。
        上海结建民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333
        摘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主要由餐饮、超市、展览、地铁交通以及文化娱乐设施等组成。地下商业价值与其人流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商业建筑、地下空间设计以及地铁设计等的设计实践,反观和论证商业建筑的设计理念,总结了商业设计的经验、教训和核心理念,力求为以后的商业设计、地下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铁站;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价值
        一、地下空间的定义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地下室的定义是: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二、地下空间的形成和使用功能
        1. 地下空间的形成原因
        城市地下空间,最初是作为战时人员掩蔽体、物资库等人防工程,而平时,作为储藏室、机动车车库、非机动车车库等。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土地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地下空间拓展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标志。
        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箱型基础,已经为地下空间搭建了骨架。
        2. 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
        传统的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库、储藏室等,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的激增,地下空间,作为商业用途、公共交通空间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三、商业地下空间的开发面临的挑战
        1. 商业属性的挑战
        地下空间,给人的印象就是潮湿、黑暗、空间狭小和沉闷,而商业空间是充满活力、宽敞明亮、体量巨大、功能丰富、有识别度和吸引力的动感空间。如何在地下室的设计中,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巧妙融入商业空间的各种设计要素,使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地下会客室,使其成为充满趣味性的炫动空间,以吸引各种人流,延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从而提升地下商业地产的价值,这给建筑师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限制和挑战
        地下商业空间是人员密集场所,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地下商业设计提出了很多要求。例如:对于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商业空间,需要避难走道、设防火隔间、不小于13米*13米的下沉广场等;疏散人数和疏散楼梯宽度的计算从严控制等。
        四、提升地下商业空间价值的方法
        1. 引入城市客流量,以提升附近地下商业地产的租金和价值。
        案例一:上海南京路名人商厦、新世界大丸百货地铁2号线10号线换乘通道
       
        这两个项目位于上海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沿南京东路,在河南中路的东侧是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西侧是上海名人大厦,其下是地铁10号线和2号线的换成通道。在方案设计阶段,名人大厦业主本着服务于社会的精神,将基地内商业功能的地下室分隔出7米,作为地铁换乘通道,无偿提供给公众使用。在专家咨询和方案评审过程中,开发商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后,毅然把位于该基地内的这7米地铁换乘通道,改成了15米,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吃亏”的买卖,但若干年后,10号线投入运营,该车站是通外滩的最近的地铁车站,这位于开发商基地内的10号线2号线换乘的15米宽通道,人流攒动,如果是7米宽度,一定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开发商虽然无偿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地下室面积,但是,这给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了很大便利,在产生其社会公益价值的同时,也为其周边的地下商业带来滚滚客流。开发商较原方案损失500平方米的地下室面积,但这地下商铺的每平方米价值却翻倍增加。
       
       
       
       
        今年后,位于其东侧的新世界大丸百货落成,其地下商业与名人大厦、地铁2号线、10号线换乘通道等,连成一片,极大方便了乘客的换乘、购物等,其商铺的价值也突飞猛进。
       
        案例二:上海农工商118广场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金沙江路真北路,其北侧为地铁13号线。在当初规划设计,我司提出在地下室设地铁13号线的车站,当时,申通公司在规划地铁13号线时也非常希望车站出入口与商业建筑融合统一设计。该方案设计将引入无限的地铁的人流,带动整个3万多平方米地下商业价值,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补共赢的举措。但是,业主考虑到这将损失10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面积,得不偿失,最终未采纳建筑师的建议。如今,面积不到农工商118广场四分之一,与地铁13号线真北路站车站直接连通的近铁广场下沉式广场,人流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一铺难求。相比之下,近在咫尺的农工商118广场相对冷清寂寥,很多地下商铺空置废弃。
       
        2. 通过地下连通通道,引入周边商业客流
        上海名人大厦早于其东侧的新世界大丸百货建成,在规划设计阶段,名人大厦已经预留通往大丸百货的地下连通口,大丸百货建成后,两基地的地下商业、地铁换乘通道、地铁商业街等融会贯通,给市民的出行、购物带来极大便利,给商业地产赋予源源不断的的价值。
       
        3. 设计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并利用自动扶梯、观光电梯和大台阶等,加强地面与地下人流的对视和互动,也成为了城市广场的标志性构筑物。
       
        五、结论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地下空间的价值最大化就是拓展其商业价值。“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笔者希望本文能从商业设计实践和时间验证的角度,给商业设计者们更多启发和思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