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规划服务中心 山东省菏泽市 274600
摘要: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等。在生态城市规划中,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引导生态城市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将生态城市的发展体系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布局的基础,促进经济、环境、城市的协调发展,从而很好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经济、资源之间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分析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设计理念,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在生态系统的本底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总体呈现一种绿色环保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的理念是由城市建设的多年总结与发展的产物,在过去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意识的缺失,重经济轻环境保护的状态,导致了我国城市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城市环境发展的进程。经过多年对城市发展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最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规划,即生态城市的规划。在当前城市发展中,城市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具备建设一个比较系统的生态城市的基础,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能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舒适和安全,同时,它还提高了我们的生态创造力和城市生产力,使我们的城市更加丰富多彩,城市环境趋于稳定。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仍然是一个创新过程,虽然总体效果显著,但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
2.1环境保护。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设计者应积极总结和分析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现状,重点把握生态环境受损的情况,在保护好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应避免出现破坏城市环境的问题,必须在强化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确保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地方环保工作的双赢。
2.2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生态原则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的生态规划原则。首先,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构建低碳产业链,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还需要分析城市的能源,以及城市居民和工业产生的废气,以便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其次,生态是指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生态第一的原则,把保护城市环境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3经济性。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经济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模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规划者和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经济的因素,既满足生态效益,也不能忽视经济因素。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在保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生态城市规划中缺乏生态保护。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看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要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注重绿色设计的运用。目前,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设计还存在很多不匹配的地方,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在现有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将其融入生态发展,没有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城市规划有其局限性,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和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成为不可能。
3.2未建立生态安全体系。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对城市群众的教育和保护呼声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居民的引导工作,致使大多数人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低碳、绿色的意义,因此致使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建设保障。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整合保护,没有构建良好的桥梁关系,使得许多新技术、新资源等无法利用,造成了生态城市规划的落后现状。
4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4.1因地制宜地营造景观。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人们除了一般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较高的精神需求。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效果,通过景观设计,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使城市的特色更加突出,使景观成为有效体现城市品味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风景园林包括两类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由人类创造的,包括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自然生态景观是城市原有的风貌,不是人工设计和建造的,如植物、水、花草等。通过有效的绿化,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充分展现城市的活力,体现城市的生态效应,形成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环境。
4.2构建科学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生态需要合理有效地构建,形成更科学的生态城市布局空间。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当前自然资源的现状,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设计,使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城市,使人们在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等方面实现多功能的总体设计。在结构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优化生态配置,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形成新旧结合、远近结合。
4.3生态城市综合规划网络建设。
城市建设会涉及自然环境,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影响未来城市发展。针对目前的情况,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要有长远的思路,从大流通体系出发,全面做好绿化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并通过大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要有大格局,构建大网络体系,全面把握生态城市规划网络建设,形成整体建设部署和规划,构建大格局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4.4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城市交通是人们出行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城市的交通拥堵非常严重。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和交通物流的发展,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现有道路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道路满载或超载现象更加严重,城市拥堵已成为各城市发展的瓶颈。道路上车辆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对城市空气造成了影响,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全面加强绿色交通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好公共交通设计,鼓励人们全面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尾气排放,合理利用城市道路。提高环保意识,有效鼓励绿色交通出行,在有条件的城市,提供步行或自行车交通形式,改善当地城市环境。
4.5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从生态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公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规划建设权和管理权。生态城市建设,通过生态管理和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受益者是公众。目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公众参与还不足以有效发挥公共权力。究其原因,主要有生态建设成效的获得时间很长,公众的生态意识不强等。在实践中,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5结论
当前社会下,必然会经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阶段,当两者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之后,必然可实现生态化的城市建设,即可将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需求有效满足,促使环境恶化问题得以实现良好改善。同时,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融合,也能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生产能力的强化,为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莎丽.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中外建筑,2018(09)::104-105.
[2]余滨滨.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