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坝卫士(北京)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2.堤坝安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3.新县水利局 河南新县 411523;4.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 河南郏县 467100;5.常庄水库管理处 河南郑州 450065
摘要: 了解黑翅土白蚁巢穴距离南水北调中线郏县段渠堤的距离及蚁巢特点。采用人工结合雷达法在南水北调沿线蚁巢开挖。结果:蚁巢已在部分渠段繁衍生息多年,共开挖蚁巢43个,均属于成年巢穴,渠堤安全防护网内挖得一个主巢,其它均在安全防护网外附近区域,蚁巢平均深度在112cm。南水北调中线渠堤存在白蚁危害风险,需对绿化带内白蚁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郏县管理渠段、蚁巢开挖、措施、效果评估
1、引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郏县运行管理段自北汝河倒虹吸出口渐变段开始至兰河涵洞式渡槽出口渐变段止(累计起止桩号为K280+708.2~K301+005.6)。渠线总长20.297km,其中建筑物长0.797km,渠道长19.500km,采用明渠输水,与沿途河流、灌渠、公路的交叉工程全部采用立交布置。郏县段总干渠分为挖方段、半挖半填段、高填方段,其中最大挖深38m,最大填高11m。现有渠堤的堤段是防止白蚁危害需要保护的重点部位。
.png)
图1-1半挖半填渠段断面图
人工挖巢治理白蚁的方法彻底有效,但对技术人员要求比较高,大面积开挖后容易导致坝体不牢固。白蚁隐患探测仪采用无损探测技术探巢挖巢[1],可以有效减少开挖范围和开挖量。综合考虑人工挖巢治理白蚁是当前最好的治理措施,通过统计蚁巢的长、宽、高尺寸和蚁巢距地面的距离,及在坝体的分布,为之后人工挖巢减少不必要开挖打好基础。
2、蚁巢开挖
2.1蚁巢开挖的内容
根据人工详查和雷达法复查情况,蚁巢开挖范围确定在左右岸桩号K281+211~K289+540、K295+352~K301+005.6段长度11.137km安全防护网内及靠近安全防护网的蚁源区。挖巢过程中要及时施药,消灭残存白蚁。
2.2蚁巢开挖的方法
利用人工挖巢法挖掘主巢,灭治白蚁。找出蚁道后,探测蚁道方向,在挖掘中要逐段探测跟挖,切记前低后高,避免土粒堵塞蚁道而迷失方向。在挖掘过程中,如发现近巢特征或见到主巢(王室菌圃),要迅速扩大挖面,对主巢周围深挖,切断蚁道,使主巢悬立其中,这样可以防止蚁王、蚁后搬迁逃。若未发现蚁王、蚁后,必须追赶直至捉到蚁后,同时对蚁巢坑药物处理,消灭残存白蚁。
2.3蚁巢开挖的技术要求
(1)开挖前必须仔细查找蚁路、白蚁活动迹象等,确定蚁巢准确位置,经管理单位同意后再行开挖,严禁随意开挖堤身。
(2)挖巢数量的计量:挖巢法以开挖找到白蚁的主巢或蚁后为计量依据。未找到主巢或蚁后的不予计算巢穴数量。
(3)蚁巢端出后要及时清除周围松动的土体,修坡形成规则形状后采用与工程原土料类似的土料进行分层回填并夯实。
(4)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对白蚁进行整巢灭治,应挑选有挖巢经验的专业人员,尽量减少开挖土方量。
3、结果与分析
3.1挖巢结果
人工挖巢合计开挖出主巢43个,其中取得蚁王、蚁后31对,完整主巢7个,死巢1个,完整王台4个(蚁王、蚁后封存在完整王台内),开挖取得副巢711个、发现空腔325处。挖巢结果见表3-1
通过对人工挖巢的情况进行统计,蚁巢主要分布在宋堡东生产桥(K282+956.9)青龙河倒虹吸(K285+117.2)、赵庄分水口(K286+279.4)小李庄北生产桥(K289+564.9)肖河涵洞式渡槽(K296+700.7)肖河东沟排水倒虹吸(K297+699)鲁庄东公路桥(K298+185.4)处。结合人工详查情况,这些人工开挖点安全防护网内外白蚁活动迹象较多,开挖的43个蚁巢有33条蚁道向安全防护网内延伸
在鲁庄东公路桥(K298+185.4)处安全防护网外防护林内挖到蚁巢9个,均为层级多腔巢,这是成年巢的标志。部分巢内存在大量繁殖蚁,对开挖出来的主巢进行解剖,内部繁殖蚁已经黑化,其中一个主巢距离安全防护网距离仅 5米,繁殖蚁分飞配对很可能落入渠堤,造成安全隐患。小李庄北生产桥(K289+564.9)安全防护网周边白蚁危害迹象和范围较大,距安全防护网仅1米处挖得一个主巢,后经复查发现危害安全防护网内迹白蚁象明显减少。
在桩号K300+612处进行人工开挖蚁巢,最终挖得主巢,开挖过程中蚁道中有大量繁殖蚁,主巢距离地面深3.2m,距离渠堤仅5m。通过咨询郏县管理处负责人,地表填土达1m多深,经过仔细观察,填土层和原始土层存在明显的分界线,主巢存在原始土层内,表明在修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前就存在的残留蚁巢。
3.2挖巢结果分析
本次人工挖巢主要以黑翅土白蚁为主,此类白蚁在土中建巢,其危害具有隐蔽性、严重性、易传播扩散等特点。通过开挖深度及蚁后长度证明了开挖主巢均属于成年巢,分析这些巢穴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对南水北调中线白蚁危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蚁巢特点
巢深:通过人工挖巢发现主巢平均深度在1.12m左右,最浅的巢穴0.3m,最深却达3.2m,主巢深度一般均在地下1m~1.5m范围内,这可能与地下温度、湿度有关。尽管南水北调沿岸施工时扰动较大,尤其是深度达320cm主巢,在开挖过程中未发现转移巢,有可能白蚁只有巢穴暴露在环境内,或土壤温湿度发生重大变化时才会转移。
近湿:黑翅土白蚁有取水习性,有水蚁之称[4]。挖巢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郏县段未通水前,这些巢穴已经存在,通水后,因为安全防护网内惊扰少、绿植丰富、土壤潮湿,大量白蚁进入其中,但主巢仍然在原地。
分布规律
南水北调渠道为线性分布,四周防护林距离渠堤非常近,本次挖巢发现安全防护网附近存在大量蚁巢,开挖出的43个蚁巢距离渠堤的距离在5m~200m之间,其中有26个蚁巢距离渠堤不足100m,最近的蚁巢距离渠堤仅1.0m。开挖过程中,有33条蚁道向安全防护网内延伸,蚁巢挖除1个月后,安全防护网内白蚁活动迹象明显减少,这说明白蚁危害是由安全防护网外向内蔓延入侵所致,安全防护网外蚁巢的挖除,从源头上消除了白蚁危害,这也为之后白蚁防治工作明确了治理部位。
本次人工挖巢尽管未在渠堤上发现主巢,但随着时间推移,黑翅土白蚁不断向下迁,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蚁路不断地延长,巢腔愈来愈大,同时周边成年蚁巢的增加,也扩大了白蚁分飞落在渠堤的可能性,白蚁对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的危害会越来越严重,古人讲“善除患者理于未生”,白蚁防治重在预防,及早采取预防治理措施对保证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安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尹寿平. 浅谈人工挖土白蚁巢经验[J]. 白蚁防治, 2002, 000(001):17.
[2]严双顶, 叶松, 戴大刚. 白蚁隐患探测仪的无损探测方法及应用效果[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0, 30(10):53-56.
[3]郭启华. 黑翅土白蚁的人工挖巢方法[J]. 植物保护, 1986, 12(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