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施工技术 廖慧翔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廖慧翔
[导读]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技术都是比较靠前的,当前,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涉及到的特殊地质情况也比较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特殊施工问题,比如其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给施工技术人员带来一定的挑战。
        北京华茂中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技术都是比较靠前的,当前,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涉及到的特殊地质情况也比较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特殊施工问题,比如其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给施工技术人员带来一定的挑战。从实际的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情况来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质量仍未得到保证,沉降问题比较严重,一来会导致车辆行驶安全事故、二来会导致工程使用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技术人员务必对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施工技术
        引言
        道路和桥梁的沉降段是项目实际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如果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未能正确解决此问题,将导致道路和桥梁高效性和可靠性的显著降低,甚至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和重大损失,进而导致该项目的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建筑成本的显著增加以及对装配体质量的重大影响,从而破坏了公司的声誉。
        1关于道路和桥梁沉降段的危害
        道路桥梁建设开创了中国交通建设的新阶段,此方面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了道路和桥梁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道路和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施工单位应避免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且在出现问题时也应及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以高效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公路和桥梁建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过渡段的沉降。沉降段问题的原因是对路基路面的压实不均匀,填充过程不规则,填充材料的性能差异大或原始平台的结构复杂。当车辆或行人在道路桥梁过渡段行驶时,经常发生跳车现象,并且极大地威胁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在道路的低密实度部分,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危险主要体现在车辆过度消耗和驾驶员舒适度降低方面,同时这也可能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跳车现象也是对道路和桥梁本身结构的一种破坏,直接增加了对桥头和路面的破坏,形成了很大的危害。现阶段,许多地区的道路都发生了坍塌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2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施工技术
        2.1软弱地基处理
        通常情况下,在市政道路工程沉降段,软弱地基大多存在强度、稳定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软弱地基自身具有非常高的含水量,地基的土质相互之间将会存在大量间隙。在对软弱地基进行工程施工时,容易导致土层在施工阶段因为外界因素而被压缩,从而为市政道路留下路基路面沉降的隐患。所以在施工期间必须针对软弱地基进行针对性施工,以此来提高地基稳定性。
        2.2台后填筑作业方法及措施
        (1)桥台后部5.5m~10.5m区间内需要挑选力学性能优质的填充原材料,详细的原因有以下两条:①后台实施夯实比较困难,必须选取容易夯实的建筑原材料;②依据当地地形地貌的状况,挑选透水性强的建筑原材料,防止水流情况的不利影响。(2)实施后台的填充进程中,需要严格依据1∶1的配比实行斜坡或台阶形式的规划,顶部高度及长度尺寸满足桥台台背的技术要求,科学把控施工作业进度。针对涵洞内部缺土的状况,需要着重实行两测的平衡,搞好回填土壤夯实的任务。在整个施工作业的进程中假如出现渗水状况,应该第一时间实行处置,阻止水流对于公路桥梁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3)必须着重重视台背回填建设原材料的夯实工作,夯实程度出现问题时,容易引起跳车问题的产生,造成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相关施工作业企业必须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实行道路表面夯实程度的检测,保证道路表面的夯实程度超过96%以上。


        2.3强化沉降监测工作
        为有效应对市政道路工程路面沉降,沉降监测工作的强化较为关键,可采用专业仪器用于沉降监测,如二等水准测量采用S1水准仪,三等水准测量采用S3水准仪,前者可用于观测工作基桩和校核基准标高,后者可用于沉降观测,一般以0.1mm作为观测精度。磁性分层沉降仪可开展土体分层沉降的观测,量测结果为重复2次的测量平均值,保证存在1.5mm内的2次读数较差,同时存在最低1.5mm的沉降仪系统精度。应注重监测频率可强化沉降监测工作,对市政道路的填土期,每层填筑均应开展一次观测,如存在较长的填筑间隔时间,应保证观测至少每3d进行一次,施工监测时间需要以3d为最大观测间隔。对路基填筑环节,监测间隔应控制为1d,发现存在较大的场地条件变化或超过有关标准的变形,应适度提升监测频率,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须适度提升监测频率。以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填筑预压期为例,第一个月观测间隔为3d,第二、三个月观测间隔为7d,四个月之后观测间隔调整为15d,直至预压期结束。具体施工过程的沉降监测应结合相应预警值,保证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有效预防市政道路工程路面沉降。
        2.4排水施工技术
        道路桥梁工程路基路面沉降段施工技术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其施工质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在降水量较大的雨季,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难度就比较大,其建成后的使用性能也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应着重考虑排水施工问题,做好路基路面排水施工,严格遵守排水沟施工工艺流程,加强沟槽的开挖施工,并根据路基路面实际施工情况埋设排水管等,从而将大规模降水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雨水积水带来的填土结构质量风险,避免雨水浸泡造成的路基路面工程损坏问题。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做好路基结构的加固工作,借助超载预压技术对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进行处理,结合具体的路基情况做好回填施工,技术人员可根据桩基础所受应力的数据进行分析,适当提升地基加固处理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避免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问题。
        2.5搭板施工技术
        应结合设计经验,对沉降段施工制订科学合理的搭板设计标准,考虑桥头路堤、桥台沉降量与行车要求之间的关系,确保提出的方案设计更科学、更合理。要加固处理锚栓,保证拉杆处于水平方向,确保施工进度。搭板的底部要做好铺垫工作,确保施工人员能全面掌握距离搭板较近的位置。选择橡胶材料时,要精准掌握橡胶性能,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充分运用土木格栅技术,来控制路基位移和土层移动方向,进而提高路基路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减少路基沉降的发生。
        结语
        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其应用效果非常突出,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尽快提升对这一施工技术的重视程度,并根据施工经验理顺施工技术要点,从根本上提升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效果。除了要做好材料选择、人员培训之外,还需要关注排水施工技术、台后填筑施工技术、搭板设置技术等,从根本上提升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质量。另外,还需要对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进行进一步分析,消除目前技术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升道路桥梁工程的使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董良来.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12):63-64.
        [2]廖福平.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8,(12):49-50.
        [3]刘华山.浅析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8,(06):109.
        [4]伊树军.道路桥梁工程中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18,(27):77.
        [5]王晓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8,(24):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