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消防搜救力量建设发展方向以云南消防搜救犬队伍为例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龙国勇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多,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人为灾害事故日趋频发,建筑倒塌、危险品化学泄漏和爆炸等特殊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大大提高,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  云南昆明  65020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多,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人为灾害事故日趋频发,建筑倒塌、危险品化学泄漏和爆炸等特殊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大大提高,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发生灾害事故后,第一时间一次性调集成规模的应急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内搜寻出遇险人员,并对其实施初步医疗救援,是当前消防救援队伍救援行动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消防,搜救,建设发展
        一、全省消防搜救力量建设现状分析
        2009年5月1日新修订的《消防法》正式颁布实施,消防救援队伍被赋予了新的更为广泛的职责,除应对各种常规救援灾害外,还要积极参加或参与配合处置各类突发安全公共事件。消防搜救作为遇险人员生命安全保障的第一道关卡,是消防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消防搜救犬队伍是消防搜救力量中一支特殊队伍,在建筑物坍塌、地震、雪崩、泥石流等灾害事故现场被埋压人员的搜索,山区、密林等复杂自然环境下失踪人员的搜救以及水域遇难人员尸体的搜索和溺水人员的救助行动中发挥着人员和装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云南省国境线长,卡斯特地貌显著,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点多且分散,特殊的地理情况造成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各类自然灾害、人为致灾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承担任务繁重而艰巨的特点。2001年11月云南总队开始筹建消防搜救犬队伍,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以消防搜救犬队伍为主要依托的全省专业化搜救力量逐见雏形,搜救力量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实现了一定突破。但从近年来的运行情况与执行搜救任务来看,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专业力量依然薄弱,建设水平与履职需求不相适应。按照“集中训养、规范管理、统一调度、编成出动、临机驻点、快速反应”的总体思路,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建立了两级搜救犬队伍,总队搜救犬基地承担执勤备战、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支队搜救犬分队承担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中被困人员的搜索定位工作。但随着日益繁重和贯穿全年的各类任务,专业力量建设水平与履职需求不相适应问题逐渐凸显。
        1.人员编配数量不足。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中,除总队搜救犬基地和昆明支队设有少量搜救犬训导员岗位编制外,其余支队均没有专门的训导员编制。比如总队搜救犬基地在兼顾培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执勤备战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一旦发生重大灾情,力量出动、培训教学和日常工作运行便会出现空档。总体上全省消防搜救犬训导员中,专职训导员少、兼职担任情况多,造成搜救犬训练体系不够科学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精细化程度不够高。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搜救犬培训教练员方面,全省仅有7名具备资质的搜救犬培训教练员,7名教练员知识结构基本上以短期培训和个人自主学习积累为主,自身素质还不够全面,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培训,知识结构单一,训导技术相对老旧,训练创新不够,制约教学培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搜救犬训导师资人才保留机制不健全,队伍缺乏吸引力,业务骨干得不到有效保留,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3.繁育、防疫方面人才紧缺。从犬只繁殖、防疫的需求来看,全省范围内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仅有2名,受岗位编制影响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其他工作,日常兼职搜救犬繁殖培育、疾病防治工作,相关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受到一定限制。总队搜救犬基地作为全省搜救犬只繁殖、培训和管理指导的主体单位,基地日常保持了100头左右的犬只规模,高峰时期保持在300头左右,而基地仅有1名犬只繁殖人员和1名兼职兽医,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基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犬只医疗卫生需求。
        (二)搜救力量布局不合理,远程投送、快速机动能力相对较弱。受客观条件的影响,除总队搜救犬基地执勤力量相对集中外,其它消防搜救力量均分散在全省各地,呈现“论个数不少,论效能不优”的现象。
        1.在实施远程快速力量投送过程中,动用装备、车辆多,人员、犬只换乘、物资装(卸)载频繁,但由于全省消防搜救力量配置相对分散,点多、线长、面广,组织工作量大、要求高,目前投送通常采用公路、铁路、水路输送等机动方式,快速便捷的民航运输、直升机投送等机动方式研究、实施较少,同时,现有搜救力量日常远程、快速投送训练少,人员运筹谋划组织指挥能力相对较弱,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搜救力量的快速、安全、便捷到达,影响了指挥效能的发挥和搜救工作的快速展开。
        2.消防搜救工作是一项复杂且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社会联动单位共同参与完成,但从日常执行任务情况来看,成员单位短时间内调动和有效参与搜救任务实现较为困难。各类应急救援预案均建立搜救联动成员单位,但所涉及的系统和部门较多,除专业搜救机构外,还涉及到地质、气象、医疗等部门,由于各部门不相隶属,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联络方式、搜救理念各不相同,使得第一时间展开搜救和组织协调能力受到限制。
        (三)建设体系不完善,专业化搜救力量发展壮大遇到瓶颈问题。随着全国消防搜救犬队伍的迅猛发展,总队搜救犬基地作为南方片区搜救犬运用技术主训单位,同时,承担着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紧急搜救任务,但在犬只繁育、培训、管理、使用方面与实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在现有繁殖培育模式下,待训犬繁育输出数量无法满足全省消防搜救队伍配发需求,犬群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现有的社会化引进幼犬机制还不够完善,引进幼犬质量评估机制还不够建全。
        2.教学培训形式较为单一,训练方法不够灵活,训练体系还不够科学规范,分类分级训练和训鉴一体化运行模式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管理停留在“齐步走”的粗放组训模式。
        3.搜救犬力量运用水平还处于低层次,搜救犬使用范围局限于灾害事故现场人员搜救工作,未充分探索搜救犬在反恐排爆、水域救援、火灾调查等方面的运用。
        二、消防搜救力量发展方向初探
        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各种各类的突发灾害事故越来越呈现频繁发生、程度加剧、复杂复合等特点。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迈入一个新时代,组建应急管理部对于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等,将发挥更大的国家功能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更好地发挥在处置灾害事故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总队搜救犬基地作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两大搜救犬基地之一,按要求承建国家地震救援搜救犬培训基地,将通过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和力量,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逐步推进,全面建成搜救能力突出、培训教学规范、繁殖培育优质的搜救犬培训基地和搜救力量尖刀队伍,这就要求基地要具有多样化的搜救手段和雄厚的搜救实力,对灾害事故现场搜救的速度、专业的搜救能力要求更高、更广泛。
        (一)拓宽训练科目,向专业化发展。目前消防救援队伍在搜救工作中,虽然声、光、电子等先进仪器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普遍存在操作困难、使用不便、现场适用性差等问题,加之操作复杂并易损坏,价格昂贵,后期维护保养困难,全国许多地区因资金等原因又无法普及。

消防搜救犬经过专业训练后,除了能搜寻到灾害事故现场的被困人员和遇险人员外,根据消防救援队伍现在所担负的任务来看,还应该积极研究、探索一些新的使用科目:
        1.开展陆地灾害事故搜救。主要包括地震、建筑垮塌、雪崩、野外事故、交通事故等现场,消防搜救犬利用被困人员气味来鉴别被困人员位置,特别是在消防员和音频、视频、雷达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无法到达的位置,机动灵活、勇敢聪慧的搜救犬能够高效准确地寻找鲜活的生命和遇难者尸体。另外,针对近来野外宿营者、普通游客、野外“驴友”被困事故增多的趋势,可以让大型犬携带一定的自救物品,比如酒、面包、火机、防寒衣物等,通过进行人体气味追踪,定位事故位置,协助开展人员自救和他救。
        2.实施水域灾害事故救援。这里说的水域,既包括水上,也包括水下。主要指的是利用犬天生水性较强的特点,开展洪涝灾害、水上遇险等情况救援,命令搜救犬将绳索、漂浮物、救生圈等装备,运送到指定位置,执行这类任务的搜救犬的体型和力量都要大。目前来说,纽芬兰犬、拉布拉多犬和金毛猎犬比较适合这类事故救援。利用橡皮艇、冲锋舟等工具将搜救犬运输到遇险水域上方,经过科学专业训练后的搜救犬可以利用灵敏的嗅觉准确定位水下遇险人员或尸体位置,发挥着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下步救援工作奠定基础。
        3.参与处置社会突发性事件。在发生劫持人质、群体性事件、游行示威等突发情况时,根据政府部门或上级部门的调动命令,选择昆明犬、西德犬等犬种到场参与事件控制,起到震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通过专业训练,犬只能够很好地对外部环境实施脱敏,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做到威严庄重、震慑现场,不会因外部环境的突变而发生防止犬只咬伤无关人员,犬只伤害犬只的情况,造成恶劣影响,损坏队伍形象。
        (二)拓宽功能单元,向多元化发展。当前,消防搜救力量主要用于地震救援、建筑物倒塌现场人员搜救及其他灾害事故处置,功能、适用范围和参与搜救单元相对单一,要改变现有的搜救力量仅限于消防救援队伍、政府部门和个别人员的局面,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灾害事故搜救,形成丰富多样、不同层次的搜救力量,确保社会力量和志愿者队伍能获得长期稳定、健康、有效的发展。
        1.加强现场医疗救护职能。搜救现场只有及时、正确地对伤员实施急救,才能避免因伤员得不到及时抢救,或急救方法不正确而造成伤情加重甚至死亡,在实施搜救过程中,必须要有具备现场医疗救护资质的人员,参与搜救工作。要根据消防搜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广泛组织开展救护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广大消防指战员熟练掌握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急救能力。
        2.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大胆走出去,每年选送部分有培训潜力的专业搜救人员到国内外学习深造,积极借鉴外单位教学训练模式,借助内外资源,在完善理论辅导、模拟训练、参观见学等传统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训练载体,确保方法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改进搜救力量建设模式。在现有总队、支队两级消防搜救队伍力量建设基础上,分片区组建消防搜救队伍,按照“搜救犬为主,仪器设备为辅”的搜救模式,依托搜救援犬队伍成立集搜救犬、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多种搜救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搜救中心,切实提高搜救效率。
        4.培训并指导社会力量参与消防搜救工作。对灾害的救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不但是政府行为,同时应号召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较完善机制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国的社会民间救援力量已初具规模,很多民间力量有能力、有愿望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要充分发挥消防社会化培训优势,开展基本搜救工作和原理培训,更要依托各专业民间组织机构建立社会化培训指导工作,吸收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广泛参与,从另一角度将会解决消防搜救力量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拓展运行模式,向系统化发展。消防搜救力量运行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科学高效的联动协调机制,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是在把握系统相互关系和自然灾害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和力量,依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使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达成理想状态的过程。对于消防搜救队伍来说,不仅包括内部协调,也包括与社会联动成员单位的人员、设备、物资、资金和信息等资源的协调。
        1.建立应急联动机制。要以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为组织协调机关,建立消防搜救力量与社会联动成员单位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立体响应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职责明确、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协调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最大限度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现场,获得技术和政策支持,提供物资、交通等方面的便利,充分发挥消防搜救力量的专业作用。
        2.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会议制度,提请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每半年或每年专门召开一次搜救力量建设联席会议,遇有重大情况可及时召开,主要研究消防搜救力量建设发展事项,合力解决人员、设备、物资、资金、信息等重大问题。
        3.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的共同开发与运用,确保信息获取、交流与共享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对称性,在日常训练、培训、执行任务中,与地方有关联席单位实现人员、装备、技术等资源的共享,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格局,尤其要打破资源分散,功能单一重复,成本过高的瓶颈。在各防灾减灾救灾单位均配备的器材装备、掌握了解的信息资讯方面,可让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实现统一规划、全面保障、共同使用。有条件将其他单位结构专家、卫生防疫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编入搜救力量作战编程,更加科学、高效发挥搜救作用。
        (四)建立完善制度,向标准化发展。结合国内搜救力量特点,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前提下制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和搜救犬、搜救仪器、搜救技术训练、考核标准。
        1.规范训练组训及考核评定标准。要结合职能任务的进一步拓展,研究探讨训练、考核机构设置,建立以搜救犬基地集中训练为主和各搜救犬分队常规训练为辅的组训方法,依托训练大纲,制定训练计划,研究形成体能、技能、战术训练,协同作战、联合作战、独立作战,不同事故灾害、不同等级处置预案的制定、演练及业务基础建设的项目、模式和考评标准。
        2.规范等级调派与力量编程。结合实战需求和应急管理模式转变,研究建立扁平化的等级调派指挥体系、作战行动规程,提高消防搜救力量快速反应能力。要研究常备力量与机动力量的最佳结合方式,通过轮值轮训、以训代建等模式,实现力量编成中职级结构、专业结构的最优化组合,进一步提升专业搜救水平。
        3.规范实战需求的装备配备标准。探索装备配备、应用技术,研究建立按建制配备与按专业配备的搜救装备配备标准,重点在提升远程快速机动、长时自我保障方面下功夫,在实现人犬合一、人装合一上有突破,有效配置一批“高、精、尖、专”的器材装备,提升装备训练、应用、储备、运输、投送的能力和水平。
        4.规范实战需求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搜救任务“快速反应、精准投放、质效明显”特点的管理制度,规范执勤备战、队伍管理、装备管理、犬只管理等工作,完善消防搜救力量的初训、复训和轮值轮训规划。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在日常训练、执行任务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搜救犬搜索、仪器搜索、人工搜索等搜救技术的特点,规范形成适应国内外灾害救援任务需要的训练体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加强消防搜救力量建设,改革消防搜救体制,拓展职能任务,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建设一只专业搜救专家队伍,才能使消防搜救工作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提高搜救成功率,筑牢抵御各类灾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在各类灾害救援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消防搜救工作应有的存在价值。
        作者简介:龙国勇,重庆渝北人,毕业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指挥专业、云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