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林元辉
[导读]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一、前言
        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特别是底板的浇筑更是重要,对结构承载力和后期的防水性能都会直接造成影响,因此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我曾负责某商住楼项目施工,该项目设一层整体地下室,占地面积约38628m2,根据场地周边现状道路及绿化带标高,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地下室基坑实际挖深为4.30~6.50m,基坑主要为淤泥层,基坑侧壁为杂填土和淤泥。本工程基坑平面形状呈圆锥型,长约270m,宽约180m,周长约800m,开挖面积约30000平方米,开挖土方量约12万立方米。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承台基础。本工程建筑物±0.00标高相当于黄海标高7.10m,基坑整体原地面标高为3.62~7.55m,,整体地下室底板底面标高为-5.4m,基坑开挖深度3.1m~6.4m。下面就对该项目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建筑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1)底板承台施工。首先机械挖图至垫层底标高以上300mm处,待垫层施工前进行人工开挖,挖土至垫层底标高进行垫层施工;进行10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施工然后进行底板防水施工,然后进行承台及底板钢筋绑扎,一次浇筑成型。
        (2)底板钢筋施工。底板施工前在混凝土垫层上弹出主轴线位置,待底板钢筋完成后,根据垫层上弹好的线引测到钢筋上,同时做好醒目标志及限位,待基础底板顶部钢筋完成后,再次引测至上层钢筋,同时进行预留插筋限位工作。绑扎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底板面层钢筋采用钢筋马镫支架支撑(间距1m梅花形布置)。首先绑扎承台底部钢筋。底层钢筋保护层50mm,所以在绑扎底部钢筋前,在垫层上做好50mm×50mm垫块,两垫块的间距为1000mm(梅花型布置),与承台第一皮底钢筋垂直布置。正式绑扎钢筋前,用粉笔在垫层上划出每根钢筋的位置,然后依次绑扎底部钢筋网片,根据规范规定,受力钢筋网片每个节点均需绑扎。底板钢筋大于18mm的连接采用直螺纹接头(部分采用对焊焊接),凡下料长度超过12m者,视其长度分别分解成若干段,段与段之间采用直螺纹接头,如有接头在同一截面内接头个数不得超过25%。承台面层钢筋绑扎完毕后,在承台里预留地下室外墙板、楼梯等的插筋,所有插筋均按垫层上弹出的位置线,从承台底部插起,在承台面层钢筋上,拉出通常麻线依次定出各地下室外墙板、楼梯等的位置线,并用红油漆标出,插筋伸出承台部分用环箍和钢管作临时固定,务必使插筋位置正确、牢固可靠,防止因砼的流动而使插铁位移。基础底板中,墙柱插筋时,下部按垫层上面弹出的墨线位置采用绑扎及点焊固定在底板钢筋上。上部采用拉通长麻线临时固定于上层钢筋网上,钢箍与上层钢筋焊牢作为墙插筋限位,焊时应注意钢筋保护层。柱的钢筋网绑扎时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钢筋不移位,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墙柱插筋每隔2m双面均采用钢筋斜支撑与上层钢筋焊牢作为临时支撑,以防插筋太高不稳定,造成位移及倾斜。且应注意板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被踩下;板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塑料垫块,以保持其设计距离。为保持钢筋表面及后浇带内清洁,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将后浇带位置用九夹板封盖直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拆除。
        (3)底板混凝土施工。底板的施工应在垫层浇筑完毕后进行,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根据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分设五个施工流水段。采用固定泵结合汽车泵的方式进行砼浇筑施工。混凝土浇筑前尤其要注意积水的排出,并且混凝土浇筑后应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或者拉毛的方法对水平施工缝的浮浆进行清理。
        1)混凝土标高控制。做好底板分段浇筑及板面标高控制的标志,利用暗柱、墙插筋用油漆做好标志,用全站仪放出每个轴线交叉点坐标,形成标高控制网,以作为承台标高控制的依据。混凝土施工前,先科学的确定塌落度指标值,同时现场制定相应的控制监测手段,一方面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严禁向混凝土中加水,商品混凝土供应站应根据砂石料的含水量的状况,及时调整好级配用量;另一方面现场必须明确定人定时(每车测量)检查塌落度的情况,随时掌握塌落度的变化情况,随时纠正。
        2)混凝土振捣控制。混凝土振捣时,由于泵送混凝土流动性大,除控制每层的浇筑厚度及振捣后的坡度外,还应组织好振动机(插入式)的走向,沿混凝土流淌方向,分三个不同层次振捣,每一泵送布料点配置6台插入式振动机,配备Φ50振动棒,振捣时应做到快插慢拔,要求浇上层混凝土时,需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mm,使上下层混凝土紧密结合。6台振动机分前后三排布置,每排两台,前后间距3m,前排振动机振捣灌点混凝土,后二排振动机振捣斜坡流淌部分混凝土。插点移动间距400mm左右,均匀振捣,严禁漏振。在每个浇灌边缘斜坡处,设专人负责振捣,以保证斜坡混凝土密实。在两泵车送混凝土的结合部,凡后浇混凝土时,振动棒均应插入先浇混凝土内5~10cm振捣。振捣时派固定人员负责,严禁漏振,少振和振及钢筋,为防止爆模和钢筋移位,每台班均安排专人看模、看铁,以确保其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泌水,用水泵将其及时抽出。
        3)混凝土浇筑时间、顺序控制。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及加大浇筑强度(要求每小时混凝土供应量大于90m3)等措施以利缩短浇筑时间,将底板混凝土浇筑时间控制在24小时以内。考虑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的气候环境、混凝土流淌铺摊面以及收头养护等因素,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大于8小时,同时明确,混凝土斜面上下层覆盖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
        4)混凝土表面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1~2小时,先用长括尺按标高刮平,然后在混凝土初凝前用铁滚筒反复碾压数遍,表面再用木蟹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早期收水裂缝。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在振动界限以前给予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对大面积的板面要进行拍打振实,去除浮浆,实行二次抹面,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5)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措施。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温升和后期降温现象,由水化热引起的温升约占总温升的70%左右,同时内部温度峰值一般出现在3~6天龄期内,因此减少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值是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升值的首要关键。为此采取以下措施:①砼表面进行浇水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②薄层、分层分皮浇捣,以加快混凝土散热。③严格控制来料砼的坍落度,每隔车测量坍落度,塌落度在满足泵送条件下尽量选用小值,以减少收缩变形,不合格的坚决不能使用。④控制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砼的入模时间,商品砼从拌台发出以后,必须在两小时内入模,超过时间不合格的不能使用。施工时经常喷水散热。⑤对于大体积砼,按每浇捣200m³砼需留置标准试块一组的要求来制作和养护标准砼试块。严禁向商品砼内任意浇水。⑥技术措施: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化热。同时,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以降低水化热。⑦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A、粗骨料采用5~25mm碎石,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大于2.40。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如超过规定,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而且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混凝土抗裂十分不利,因此粗骨料的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控制在2%以下。B、掺合料:采用双掺技术,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减水、缓凝、引气作用的减水剂,外加剂的掺量不得超过15%),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可泵性、和易性。同时控制好水灰比(水用量小于180kg/m3)。⑧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在振动界限以前给予二次振捣,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对大面积的板面要进行拍打振实,去除浮浆,实行二次抹面,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⑨控制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室是建筑的主体结构,其施工工艺和质量应引起有关施工单位的重视。底板是地下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地下室的安全稳定,解决楼板开裂、渗漏等问题,必须加强地下室底板施工技术的研究,合理性应用施工工艺,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做好科学化的施工。另外施工时,施工企业为应综合考虑地下室规模、用途以及工程投资,不断优化工程资源配置,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地下室底板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昱,傅威珍.建筑施工中的地下室底板施工技术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6(13)
        [2]袁凯.简析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裂缝控制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