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赵若兰
[导读] 摘要: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依托新媒体的出现,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空间,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是顺应新时代客观需求的新课题。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依托新媒体的出现,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空间,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是顺应新时代客观需求的新课题。因此,研究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创新十分必要,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
        1新媒体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价值
        首先,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大学生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枯燥、无味,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新媒体天然具有吸引性,通过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网络社区,马克思主义的线上互动教学成为可能。当学生们得以在虚拟课堂上畅所欲言,有了表达与学习的欲望,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自然大大提升。其次,新媒体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资源。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集中在书本上,而新媒体则转变了这一观念。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在论坛、视频、直播节目、在线课堂中,从更多角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了解到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从而强化主动学校观念。最后,新媒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大学生们更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选择相应的视频、课程、电子书籍、网络活动等。虚拟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交流,也让大家更容易进行对话、产生共鸣,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习的效果更为突出。
        2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
        2.1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的构建,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能够多视角、多层次进行,以此彰显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效度,进而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拓宽路径。首先,高校在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高校利用此特点,应该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重大会议精神、热点事件的舆论导向以第一时间及时发布,积极主动掌握解读和引导的优先权。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构建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相融合。例如:制作形成微课、慕课、多媒体课件、答题库等,采取电脑和手机双通道开放的方式,便于大学生能够主动、便捷地从中获取知识资源。另外,高校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过程中,应注重其互动性。以平台为桥梁,打通互动渠道,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将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建群、组队的方式进行集体交流和互动。
        2.2传播渠道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高校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阵地、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媒体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内容,可以増强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传播效率。首先,利用新媒体使课程精品化。打造精品课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当下各大高校均推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各大高校官网首页就能搜索到。因此,利用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精品化课程有利于传播,尤其是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搜索报考院校时浏览到精品课程,会有期待感。因此,如何去打造优质课程,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是更好地推动相关课程开展的关键。其次,利用新媒体使传播社团化。社团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有效途径。新媒体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其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深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例如,各高校通过新媒体网站开展辩论会、哲学会等相关主题的宣讲活动,英语协会还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原文朗诵比赛等,同时在新媒体网站上进行投票评分,提高区域内大学生的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社团化可以使相关学习深入的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感受理论内涵,增强对理论的认知,做到第二次飞跃。因此,高校党委和团委应高度重视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社团活动内容,组织大学生开展有助于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活动,并进行表彰和评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再次,利用新媒体搭载文化阵地,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真正的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增强团结意识。一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上升后,师生们也就会自发的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了。最后,把马克思主义在校园内的传播与不同的传播媒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传播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己不适用于当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它新媒体开展理论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信息,微信聊天等方式,即“媒介就是信息”,因此,高校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结合传统媒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线上传播。
        2.3建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
        新媒体宣传需要人才支撑,建立一支稳定性好、战斗力强的人才队伍对于高校开展与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原则是必须具宥坚定的信念和党性,愿为高校宣传工作奉献。其次,人才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度敬业的精神能够保障宣传质量,实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发挥宣传部门价值。再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人才建设应具备高度的稳定性,稳定性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为人才具有稳定的党性,坚定的党性保障政治性,正确引领宣传舆论方向;第二层含义为人才建设能够长期稳定,体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长期性。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具有系统性。只有通过系统宣传,才能保障宣传效果,体现宣传价值,如果工作没按计划实行,将导致宣传的无序性。新媒体背景下,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细节化、分层化,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精心准备的宣传,只有分层化才能实现精准宣传、精准投送。为此,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不应只注重教师建设,也应注重兼职队伍建设,广泛吸收教师群体、管理人员、学生精英,实现系统化、层次化、多样化的宣传队伍。
        2.4搭建常态的舆情监测机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种自媒体、新媒体的发展,新闻宣传由传统的新闻媒介发展到个体。同时,大众对于网络关注程度不断提升,有些媒体及个体为博人眼球,对新闻宣传进行扭曲报道,断章取义,使网络宣传鱼龙混杂。有些宣传甚至引入新虚假内容、黄色内容等。网络不文明现象频发,对于网络宣传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信誉度下降,而且导致观看人数下降。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同样面临以上问题。为此,宣传团队应建立舆情收集机制,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舆论的宣传。高校马克思主义宣传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实现面对重大问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须有章可循,遵循新闻规律,尽快发布准确信息,努力修复形象。
        3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媒体平台的进步,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主动的将新媒体媒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活动中。同时,也要注意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机遇,不惧挑战。可以从新媒体角度和学生角度方面分析探宄,找到适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赵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233-234.
        [2]陈竹,周开源.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长江丛刊,2019(36):191-192.
        [3]刘畅.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