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顺茵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海绵城市属于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居住区作为城市居住空间基本单元,其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城市居住密集地块范围内能发挥分化雨洪的作用,使城市排水管网的运行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从居住区内部建设及后期运营角度来看,地表径流的处理效果直接决定硬质铺装的使用寿命以及各类场地的使用舒适度,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很好地防止地表径流对地面的冲刷;此外,从居住区内部绿地空间的规划出发,海绵城市的营造理论可以协调处理雨水积存并合理规划下凹绿地分布,从而降低后期绿地运营成本。基于多方考量,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很有必要。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文章结合实际,给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
引言
为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文章系统分析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旨在帮助人们形成对海绵城市的科学认识,为当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1建设原理
(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2.1规划引导原则
相关部门在居住区建设前,则做好对应规划工作,后期根据规划内容来推进建设落实,如此当建设期间遇到任何问题,均能够依照规划及时进行解决,城市所有居住区在规划或建设时,均需把海绵城市与雨水系统给予建构,确保城市在遇到洪涝旱灾时可经自己的系统进行充足弹性维持,而这也就离不开严谨合理的规划,来确保建设工作在实施期间得到井然有序的实施,还可确保海绵城市计划可顺利贯彻执行。
2.2和谐共赢原则
生态景观和海绵城市理念彼此依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需对原有生态景观排水系统给予充分保持,更好地依靠自然进行排水、蓄水与用水,从而使居住区景观原始性得到保持,减少建设施工工序,提高建设施工效率。不过,要使居住区景观观赏性得到维持,相关单位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可适当增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使居住区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以达到共赢之效,这对居住区居民而言更有益。
2.3安全使用原则
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同时需注重居住区居民安全保障;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可一味追求观赏性而不考虑景观质量,因此施工期间需严格把控每个环节,施工结束应多次测试景观安全性,在确保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后可将绿化景观投入到使用中。
3居住区景观海绵设施设计
3.1制定适宜地方的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体系具有区域适应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水文、气候、土壤和城市规划政策特征,国家制定的指南和标准不一定适用于当地环境。完全遵照国家设计标准,有可能给地方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评估带来问题。了解地方条件是成功实施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仔细评估每个地区的本底条件、具体问题和潜力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标准制定适宜地方的建设规划和标准至关重要。此外,应在地方开展更多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等海绵体的工程研究,以便改良和优化这些新技术,使之能够在适应地方条件下实现雨水管理的最佳效益。在地方标准制定方面,一些试点城市已经进行了有效尝试
3.2把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
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所描述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及利用自然规律,确保城市一旦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够使得城市发挥快速吸纳雨水、展开排水的工作能力,这同样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以及未来规划设计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展开分析,构建海绵城市能够不断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存储、净化以及排除能力,能够保证城市规划中的抗洪涝能力处于相对科学化的状态,避免海绵城市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涝问题。注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是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只有概念明确后,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
3.3全面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
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就应当确定合理的规划流程。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当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场地面积,有一个全面且初步的评估,针对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排水等模式,展开大概性的了解,这样能够为后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绿色生态区域应当对雨水排水流域展开确定,确保每一个城市区域的流域特点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设计,在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对它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最终的建设规划工作开展能够更加合理。最后还需要确保各个流域的指标,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城市径流雨水以及无污染的城市区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是实际建设工作开展需要首先分析的要点所在。
3.4重视人才培养和公众教育
面对海绵城市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在环境工程专业及城乡规划专业下开设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方向,培育更多、更专业的海绵城市建设人才。政府还可以与当地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海绵城市创新中心及人才培育中心。通过校企、校政科研项目合作,启动不同物理条件的代表性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期研究和学习计划,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要想将海绵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必须要有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为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教育。制定各种教育及培训方案,提升公众对水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尤其要发挥教育机构(如中小学、学院、大学)的重要作用,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实现和谐家园的共建。
结语
海绵城市把道路和广场、建筑和小区、公园和绿地等建设作为载体,以净、排、用、渗、蓄、滞等一系列生态化技术,完成对雨水的自然渗透、积存与净化处理,使建筑、绿地、道路、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确保雨水得到合理排放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88-92+99.
[2]马翔.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演进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及影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9).
[3]董卫爽.雨水花园对降水径流水量的削减及污水净化能力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