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姜韵婕
[导读]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并以某市政给排水专项规划的设计实例为切入点,从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排除系统、城市海绵系统、乡村给排水工程规划这几方面入手,阐述了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旨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2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并以某市政给排水专项规划的设计实例为切入点,从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排除系统、城市海绵系统、乡村给排水工程规划这几方面入手,阐述了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旨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关键词:生态城市;市政给排水;再生水;城市海绵系统
        引言:狭义地讲,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能够看出,生态城市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的重要方向。当前,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参考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展开设计,以此保障城市水资源得到充分性利用,为城市居民构建更为绿色、优质的生活环境。
        一、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
        (一)环保性原则
        在设计市政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内容,控制环境污染,包括工业生产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等等,避免对规划区域内的河流造成污染。同时,还要对规划区域内的水资源实施充分性利用,将污水、雨水经过处理转变为再生水,以此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必须要在规划设计方案内体现出污水处理的相关内容,构建污水处理系统以及雨水处理系统,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污染防控提供支持。
        (二)协调性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要求市政排水规划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相关内容,并保证城市地下管线的协调性以及设计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协调[1]。此时,需要在切实尊重、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市政排水规划设计,且要充分考量区域的用水需求、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强化城市居民生活便捷程度为目的实施规划设计,并由此达到提升生态城市建设效率效果的目标。
        二、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某市政给排水专项规划的面积为285.8平方公里,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打造城市用水安全体系;创造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市治污绿色增长;落实海绵体工程,补完城市防涝生态链条。实践中,主要以构建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以“水4.0-开拓水资源”为理念,建设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供水系统,建设循环再生的污水处理系统,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工程系统,打造尊重自然本底的海绵城市,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思路
        1.供水系统
        在规划供水系统水源的过程中,设定水源来自于区域水库,以水定域,并推动水量计算的精细化,实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有效平衡。对于本规划区域来说,总需水量为每日39.2万吨,回用水为每日7万吨(设定规划再生回用率不不低于30%),因此,将区域水库的需供水量控制为每日32.2万吨。项目中,给水设施的规划思路主要如下:区域内所有水厂集约共享,互相作为备用的水源提供方;落实对给水分区的优化设定,达到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水源的效果,并促进供水效率上升。实践中,对6处给水通道实施联通处理,在空间上拉手区域内的三个水厂,实现高效共享,提高分区供水安全。预留1处供水管线,支撑区域同城体系。在该规划区域内,包含着一个经济区,其供水主要由临近的两个水厂同时提供。
        2.污水处理系统
        第一,污水处理系统的总体性设计。将“循环再生”设定为项目区域内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核心理念,搭建起五个分区、三水厂处理,九泵站提升的污水处理系统格局。

在该规划区域内,设置了五个污水处理分区,总污水量为每日23.3万吨;对区域内现有的污水泵站展开扩建,并增设新的污水泵站,切实满足区域内的污水处理需求。
        第二,根据现实需求确定指标,实施对再生水资源的合理性分配;提前预留出再生水管线的加设空间,逐步推动节水方案在区域落至实处。在本规划区域内,再生水的日均产量为19.7万吨;城市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的日均总用水量为6.5万吨,能够看出,城市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的用水均可以使用再生水,整个规划满足再生水回用率要求(不低于30%)。鼓励区域内相关企业使用再生水作为供热清洁能源用水以及工业生产用水,促进区域再生水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保持一致。另外,沿着区域中的主干道设置再生水水鹤(消防用),进一步提高节水及再生水利用效果。
        3.雨水排除系统
        第一,参考规划区域的水系特点设计雨水排除系统,以此确保区域内的雨水迅速排放。实践中,主要划分出泵站提升以及自流排放这两种类型的片区。针对规划区域内水分区等级高、来水迅猛以及排水分区水位高、顶托雨排的河流,均落实高水强排规划,达到防洪涝的效果,强化相应分区的排涝能力;针对规划区域内地势较陡、水系丰沛、自然河流水位低于地面的区域,设定为自流排放片区,引导低水自流入河,雨水分区化整为零[2]。
        第二,持续强化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针对一般性区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暴雨重现期控制为2年一遇;针对重要性区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暴雨重现期控制为5年一遇;针对下沉式广场、地下通道、下穿式立交桥等区域的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暴雨重现期控制为20年一遇[3]。另外,在本次规划设计中,为了切实满足市区的扩建需求,增设了5座雨水泵站,新建雨水管道150公里,以此推动区域雨水管道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4.城市海绵系统
        在本规划中,着重尊重生态本底,形成“渗、滞、蓄、净” 为主,“用”为辅,“排”为基础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促使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稳定在不低于75%的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主要进行了如下设计:设三湖、六湿地城市水系节点工程,调蓄、净化流域雨水;依托城市公园绿地,以渗为主,补充地下水资源;用好城市道路绿地,以滞为主,吸纳雨水径流,减少道路积水;控制泵站强排地区的雨水径流量,加强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管控,削减瞬时大流量雨水,减轻泵站压力;控制项目地块内径流总量,新建园区75%,改建园区65%,每千平方米硬化屋面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25立方米。
        同时,重点提升区域内湖泊的调蓄强降水过程上游洪水能力,保证其在常水位的条件下具备对水系统的净化能力;融合刚性堤及水系生态堤的建设,为雨水排除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支持;赋予公园周边道路以雨水排放及净化能力,促使其与区域水系统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将雨水转入污水处理系统内,由此生成再生水。
        5.乡村给排水工程规划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持续完善乡村给排水工程规划及相应基础设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市政给排水规划的完善性及生态性。实践中,针对乡村污水,落实“源头厕所革命、中间管道收集、末端净化处理”三步走战略,推动乡村污水治理不断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以此保证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满足生态城市建设要求。
        总结:综上所述,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参考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展开设计,以此保障城市水资源得到充分性利用。在坚持环保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排除系统、城市海绵系统、乡村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优化设计,提升了市政排水规划设计的全面性与生态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效率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曹娟娟.探究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J].低碳世界,2020,10(03):89-90.
        [2]李孟阳.探究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08):50.
        [3]张建红.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2):14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