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对于学生耐力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赵双
[导读]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身体高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
        赵双
        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小学   028000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成长、身体高速发展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唯一一门以运动为核心的室外的学科,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得到锻炼的同时感到快乐、对体育产生兴趣并坚持,有助于他们强健体魄,提高耐力等身体素质。所以,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有效体育课堂,以“课课练”模式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有所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耐力发展
前言:
        传统体育教学上课方式为:集中跑步热身、集体拉伸活动,自由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往往只对自由活动感兴趣,这不仅无法起到体育学习的效果,还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课改对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体育学科教学也将进行完善,“课课练”模式应运而生。教师需要优化课堂结构,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真正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实现有效课堂。
        一、加强理念引入,重视体育兴趣培养
        想要有效开展“课课练”体育教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让师生共同重视体育训练的重要性,让教师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备课、授课,学生也愿意付出努力练习、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考虑短期教学目标,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础体育技能,并通过课堂中的训练掌握所学知识和运动项目。但是,耐力作为一项基本身体素质,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现良好的训练学习效果,它需要长久的训练和不断的提高才能有所体现。因此,在每一堂课中花费五至八分钟时间展开耐力训练,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对学生的耐力发展以及身体素质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明确“课课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也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仅在“课课练”中得到体能发展,更养成正确的运动观念,具备自主锻炼、自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耐力的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课课练”的兴趣,让他们不再把训练当成体育课堂上枯燥无聊的任务,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养成相关习惯。通过调查,许多学生排斥“课课练”的原因是,学生认为“课课练”就是锻炼体力,不是自由有趣的运动,不仅机械性重复某一运动动作,还对体力具有一定要求。学生既没有正确理解“课课练”与体育运动的关联,也没有体会到“课课练”的乐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课前专门展开理论教学,为学生讲解“课课练”的实质和理念,阐明其存在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开展“课课练”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为锻炼耐力为核心的多种 “课课练”形式,让学生消除对“课课练”的抗拒,感受到“课课练”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成立研讨会,邀请学生定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和练习形式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成为“课课练”的主导力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掌控“课课练”,从而推进后续课堂教学环节中相关训练的教学。
        二、提升运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运动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既没有学习掌握体育知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让体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重视体育课程,愿意在课堂中主动运动、发掘自己所感兴趣的运动类型、找到自己所擅长的运动项目,同时真正得到锻炼,提高身体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课课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能训练模式,是指在每节体育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例如往返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课课练”时间一般为五至八分钟,其内容也可以灵活设置,为体育课程注入新活力。教师在准备“课课练”内容时应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寻找能够与教学内容产生联系、有机结合的部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例如,传统教学中可以用原地高抬腿锻炼学生的耐力,但单一的原地高抬腿训练形式较为枯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在多次练习后容易出现厌倦、消极的情绪,并不能主动坚持、努力延长高抬腿时间、提高频率、增强耐力。教师可以提前询问学生们的喜好,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节奏感强、适合高抬腿练习的音乐。在“课课练”中,教师用播放器播放这些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以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作为节点,激励学生再坚持一下、再努力延长连续高抬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有内核动力坚持,将音乐作为“小目标”自发锻炼,也能够对高抬腿训练产生兴趣和主动锻炼的欲望,在每一堂课五至八分钟激昂的音乐中得到耐力锻炼。
        三、合理展开训练,及时调整内容设置
        青少年时期恰逢男生和女生发育状况差别最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将男生和女生混合训练,不利于双方得到最优质的锻炼。教师可以在“课课练”阶段将男生和女生分组,针对男生和女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双方的耐力都能够有所提升。同时,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体能基础、运动喜好、身体状况都存在着差异,不同学生的耐力固然存在差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可以对男女生进行分组,也可以提前收集全班学生的体能基础等相关信息,或在教学前进行摸底测试,评估每一个学生的耐力水平,将学生按照耐力水平进行分组,分别准备“课课练”的练习内容,力求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最合适的练习,都有着最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对于耐力较强、体育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课练”中锻炼耐力可以以难度相对较高、强度相对较大的一些训练项目进行,可以让他们带球跑、变速次数较多、休息时间相对减少;对于体育运动基础较弱、耐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确保学生获得合理、相对充足的运动量的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仰卧起坐、掂排球等方式展开耐力训练,
        初中时期男生发育不一致,我了体适能训练。运动时长也有一定程度缩短。在开展相关训练和教学时,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得到最优质、最有效的训练。
        四、把控训练核心,开展多样训练活动
        “课课练”训练的核心是让学生得到体能锻炼,提升体能水平,它最终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和训练形式落到实处。教师在展开相应训练的时候,需要明确:训练方式应当多样丰富,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体能上的锻炼,收获运动的快乐,享受运动本身,还能够在活动中提升耐力、增强综合素质。除了前文提到定期听取学生的意见、创新项目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已存在的项目进行整合,以整体运动项目、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八到十人左右一组,进行小组接力赛。每一个学生在接力过程中需要完成跑步、原地高抬腿20下、跳绳等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得到了相关锻炼,同时小组间的竞争容易让学生感到亢奋和激动,也更加投入课堂。
总结:
        总而言之,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基于“课课练”模式对学生的耐力展开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运动、积极运动、正确运动,还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地体育课堂学习体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耐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振华.简析如何发展青少年学生耐力素质[J].青少年体育,2019(3):38,140.
[2]岳江霞.基于青少年耐力训练及有氧适应的要点分析[J].卷宗,2020,10(33):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