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达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教委办 362200
摘要: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很多事物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突发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班级心理沟通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得到及时疏通,促进班级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引言
在新时代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对我国普通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教学工作。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还很不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其心理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小学老师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正确的引导。
一、深入了解学生,平等沟通交流
实际上,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新兴的教学部分,而是学校教育一直以来的要求。但是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学的学校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并不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家长都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学生的知识教育与考试成绩,对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心理素质等却并不关注。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上不足;又缺乏对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让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这都会造成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走向形式化的错误方向。而要使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产生效果,起到作用,首先需要教师在态度和理念上做出改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产生帮助就必须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针对学生在目前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来展开教学,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产生真正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群体,让自己站在学生的高度去看待生活,看待学习,这样才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感同身受,进而为学生提供帮助。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从而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给予帮助。只有在平等尊重的环境氛围之下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够实现更高的交流和教育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在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老师可以在主要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主要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将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巧妙的融合,让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容易出现的消极状态和畏难情绪得以改善。在学生进行主要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知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也让学生在主要学科的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进行主要学科的学习。在运用学科渗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每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确保学生在能够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启发。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展开班级主题活动活动和户外体验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正视自我,增强抗挫能力
当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享受家庭成员赋予的一切宠爱,因此受到挫折时会出现嚎啕大哭或一蹶不振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增强小学生抗挫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我。小学生应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生活习惯、优缺点等,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由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很多班级中的学困生因缺少自信心而形成自卑和懦弱的性格,不敢表达内心想法,对其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都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此类群体,教师应引导其了解和认识自我,敢于面对现实,找到原因后以健全的心态和清醒理智的头脑调整心理和学习方式,树立挑战自我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正视和接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正视,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都是常规现象。事实上,挫折对个体的影响有着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作用,只有认识到两重性才能增强抗挫能力。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也不懂得珍惜事物的毛病,正因如此导致学生无法承受挫折和面对困难。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在合理范围内让学生体验挫折,感悟生命,必要时还可为学生设置困难性生活情境,借此增强学生忍耐力,改变以往学生有需求立即满足的情况。
第三,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在受到挫折后应保持理智的思绪,认真思考受挫原因,因自身导致的挫折就应勇敢面对,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崇高的心理素质。基于此,小学老师要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肩负起心理教育的重担,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红斌.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20(21):181-182.
[2]蒋彩霞.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探究[J].学周刊,2019(10):71.
[3]邢彦红.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18(A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