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骐 宋俊峰 李扬
南京农业大学
学风指学校的学习风气,高校学风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建设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生阶段为学生扣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思维、培养学习意识的重要开端,在日后学风建设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选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2020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20级学生中构建基于第二课堂的学风建设体系,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以两级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学业成绩作衡量指标,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探索基于第二课堂的学风建设体系实施情况,以期完善并改进新生学风建设工作开展模式,为日后的学风建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思路。
一、基于第二课堂新生学风建设体系构建
.png)
在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围绕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学风建设是高校稳定发展和改革教育的永恒主题[1]。第二课堂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而言,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与第一课堂形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中表明,第二课堂具有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广泛性、组织机制的灵活性、专业界限的模糊性、活动时空的开放性、活动效益的综合性的特点[2]。第二课堂的开展以多种活动形态为第一课堂深化拓展提供动力保障,第一课堂的提升反之为第二课堂延展时间和空间。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领域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社群学习、休闲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应运而生[3]。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依托信息网络平台拓宽第一、第二课堂,将成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发挥网络便利,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第二课堂学风建设体系,培养回应新型环境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构建了针对经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的第二课堂的学风建设体系(图1-1),以2020级新生为主体,立足于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培养,以两校区协同管理为突破点,分阶段、分层次建立基础习惯、朋辈辅学、专项训练3个板块共8项活动,各模块分工协作、聚焦重点。
(一)夯实基础——点滴小事,培养习惯
1.无手机课堂
课堂教学是高校大一年级学生汲取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升课堂教学效律,仍是亟需重视的关键。以2020级四个班级为主体开展“无手机课堂”,使其把握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形式上逐渐摆脱手机依赖,心理上进一步戒除“手机瘾”。
2.线上自习室
以两周为一个自习周期,依托手机自习应用,通过线上自我监督的形式提高2020级同学自习的数量和质量。线上自习室能够突破传统自习形式上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大一年级学生从被动自习转向主动自习,从分神学习转向专注学习。
(二)朋辈辅学——手足相牵,薪火相传
1.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
学习方式转变、课业难度陡增、时间碎片化、发展规划不明确等是新生在第一学期所面临的共性难题,基于此背景,为帮助大一新生明确自我定位与自我目标,构建新生与优秀学长学姐交流平台至关重要。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从保研、就业、出国多角度展开,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方向确立、专业学习、生活规划、心态调整等内容,全面帮助新生形成对大学生活整体认知与宏观了解;交流会依托线上平台,规避线下交流会“想问但不敢问”的短板,创造无阻碍沟通环境,以期新生在入学初期拨云见日,开拓自己的人生星辰大海。
2.党员轮值自习室
.png)
针对期末备考,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10余名优秀党员在线下自习室进行轮次值班形成党员轮值自习室。本自习室包含两项功能(图2),针对学科能力薄弱的同学选调专科能力强的党员,实现“一对一”式学业互助,建立跟随反馈机制,形成可持续性学习辅助;调选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基础的党员,结对式、针对式疏导具有备考压力的学生。
(三)有的放矢——成为课业中的“专家”
1.微积分“每日一题”
微积分作为基础课,具有学科基础性、长期积累性等特点,对通过前期摸底调查,超过半数的新生在微积分的学习上面临困难,基于此背景开展微积分“每日一题”活动。例题志愿者题以视频的方式讲解典型例题,解题志愿者通过线上互助小组解决疑难问题。
2.四级单词打卡、考试模拟
全国大学四级英语考试(简称四级考试)作为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动能力及英语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通过该考试已成为高校学生的普遍共识。组织四级单词打卡,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新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词汇量、养成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模拟考试考场,引导新生正视“考生”身份、感受考试氛围、熟悉题型及试卷结构,以使熟悉考试流程、缓解考前紧张。
3.经典云课堂
经典云课堂以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同学及各班学习委员为授课主体,以直播平台为授课场所,以帮助新生更好地把握期末冲刺复习为授课目标,以微积分、微观经济学为授课范围,将经典题目、解题思路、知识理解融入喜闻乐见的形式,直播回放功能的应用为新生自主学习、巩固知识提供便利。
二、2019、2020级学生基本情况及体系应用成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2020级均招收金善宝实验班(1个班)、农林经济管理(3个班)、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班)级工商管理大类(3个班)四个专业共9个班级,由表2-1、2-2能够看出,2020级总人数256人、男女比为1:2.08,低于2019级(252人,1:2.36)。两级学生专业设置、人数、班级容量无显著差异。
.png)
(二)体系应用成效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对体系中活动对应的的课程成绩加以统计分析,以期评价该体系在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微积分及英语科目中的成效表现。
1.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
挂科人次层面,2020级与2019级挂科人次并无差异,均为2人次。分数层面,如图2-1所示,20级A专业表现全部优于19级,其中A-2001班较A-2019班成绩显著提升,A-2002、2003班与对应班级相比无显著差异、标准差较小,表现更稳定;B专业表现中,B-201班成绩低于B-191班,B-202班显著高于B-192班;C专业20级班级表现均低于C专业19级,且标准差较大;D专业201班经济学基础科目平均值86.20,略低于D-191班(87.30),其组内标准差为4.45,小于D-191(5.54),两班级成绩差异不显著。数据显示,学风建设体系中相关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的部分在A专业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png)
2.微积分
微积分挂科人次层面,2019级27人次,挂科率为11%, 2020级23人次,挂科率为9%, 2020级较2019级相比挂科人次、挂科率均下降。挂科人次专业分布来看,2019级A专业挂科16人次、B专业1人次、C专业8人次、D专业2人次;2020级A专业挂科13人次、B专业3人次、C专业6人次、D专业1人次。数据表明,两级微积分挂科人次在专业分布中基本一致,20级A、C、D专业挂科人次低于19级、B专业挂科人次高于19级。
分数表现如图2-2所示,20级各专业、各班级微积分成绩均分均显著高于19级相对应。专业表现层面,2020级成绩表现最好的班级为D-201(85.03±9.54),其次为C(82.67±11.21)、B(81.34±9.61)、A(79.59±10.90)专业。数据表明,学风建设体系中针对微积分开展的活动在2020级各专业各班级中均取得一定成效,直观表现为挂科率下降及成绩均分提升。
.png)
3.英语四级
由图2-3、2-4可以直观看出,2020级四级通过率为96%,显著高于2019级(67%)。将425分及以上分数划分为425-529、530-579、579-600和600分以上四个分段分别分析可知,2020级425-529分段占比小于2019级,其余三个分段(高分分段)占比远大于2019级。2020级英语四级通过率提升和高分分值占比增大表明,学风建设体系中为英语四级考试实施的活动收获一定效益,能够有效提升新生整体英语水平。
三、对当前体系的反思及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学习动机
当前学生的学习主要目标更多集中在通过考试而非理解吸收知识,期末考试结束后将知识抛于脑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新生中更甚,刚刚结束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退,其学习动机仍由“通过考试、获取高分”所驱动[4]。就本院新生所立足的事实而言,学好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对日后的学习发展起 “地基”作用,如对微积分、微观经济学、英语等课程核心意义的理解和挖掘,对接续专业课程的深化学习,乃至下一步人生规划(如考研、考公、出国)中至关重要。就此而言,目前应用的学风建设体系中于学习动机的强化、引导的部分比重较小,更多部分仍集中在“通过考试”这一目标上,衡量该体系是否取得成效仅以挂科率和考试分数为衡量指标,衡量维度较单一。因此,体系顶层设计层面,应做到多维度、多角度地改进学风建设体系,关注但不局限于新生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状况等纳入成效分析体系,将“考试结果驱动型学习”转换为“个人发展驱动型学习”,在“拔节育穗期”引导大学生领悟学科意义,养成良好习惯,着眼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培养其成为回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主体地位,长期动态发展
目前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时间分配上更多集中在后半学期,仍具有“填鸭式”的特点,后期(14-18周)新生参与度降低,新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动性较弱,部分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据此,体系优化应向以下方向开展:前期开展摸排调研,中期建立反馈机制,后期量化参与程度,规避重复性、无效性的活动,强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与可接受性。
随着教育质量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种类和渠道较以往更加广泛,人生规划较以往具有更多可选择性,对多方知识的需求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根据时代发展及学生特点不断更新完善学风建设第二课堂体系,扩大第二课堂所立足的知识面、分级分层拓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注重学生发展需求与活动载体的有效对接十分必要。以文中学生主体为例,可采取的改进方式有,在新生时期引入科学前沿研究以开发其兴趣、为人文社科类新生提供自然科学类知识以促进学科交叉等。
(三)把握时代机遇,线上线下配合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具有获取信息快捷、学习方式新颖、突破时空限制等优势,同时也面临淡化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投入等挑战[5]。在本体系的实践中发现,线上活动固然有节省人力、方便快捷、结果直观等优势,但过多的线上活动增加了对网络的依赖,限制了新生与新生间、新生与老生间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体系中朋辈教育自主性、补充性、易施加[6]等优点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如何利用网络的延伸性、第二课堂对学风建设的价值引导性和目标牵引性[7],推进线上信息资源与线下物质资源配合,促进网络信息资源与多样实体活动互助亟需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司甲.高校学风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9-10.
[2]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03-105.
[3]范颖. “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8.
[4]陈舒.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解性学习研究[D].江南大学,2014.
[5]范乐佳,张晓报.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挑战、机遇及应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5):11-15.
[6]宋强玲.大学生朋辈教育的优势及实践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11):68-69.
[7]王昭.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92-93+96.
作者简介:
1.李宛骐(1998.8—),女,汉族,籍贯:辽宁辽阳,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
2.宋俊峰(1978.8—),男,汉族,籍贯:河北沧州,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李扬(1989.5—),女,汉族,籍贯:江苏淮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