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赛华
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311100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个普遍现象:高段学生的美术作业不如中低段学生,这种现象称为逆向差异。本课题通过对学生逆向差异的现状分析、产生逆向差异的原因、应对策略等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加强写生练习、合理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因素是解决和改善学
生的美术作品出现逆向差异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学生作业 逆向差异 高段美术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幼儿园对绘画的重视,从小有爱画画的兴趣,到了小学中低段中,学生总是天天盼着美术课,尽管有个别学生相对画得不怎么样,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渴望画好,但到了高段年级,情况不一样了,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派:
(1)少数学生喜欢画画,有自己的艺术理想。
(2)一些学生想把画画好,但没信心去画,应付了事。
(3)很多学生认为画画与学习成绩无关,不愿意画。
据调查在以上3种现象中,第1种现象平均占15%左右,而第2和第3两种现象最为普遍,这当中有很多学生的德智体都非常优秀的。但是由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减弱,喜欢一味的模仿。或者由于认知水平和表现力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在消退,高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水平还不及中高段年级的学生,于是就出现了逆向差异。
1.想象力减弱。
想象与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想象与创造,就不会有美术,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学生在中低段的时候想象力、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任何的约束。但学生到了高段之后,由于自身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等原因的影响,他们的画面变得没有创意,喜欢临摹卡通造型及教科书上的作品,失去了美术课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本位意义。
2.技能不平衡。
中低段年级的孩子刚从简单抽象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尚显幼稚,往往以个性想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是带有概括性,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觉的感受。创作中,他们喜欢大胆表现,注重随意性,往往由想象出发进行描绘。学生到了高段以后,小孩子逐渐进入客观写实期。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的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整齐、规律、写实等成人化标准。表现在画面上,则是稚拙的儿童画特点逐渐减少,画面上显得拘束了。这个阶段学生大部都是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
二、研究的过程与具体实施
1.自选式分层教学。
自选式分层学习模式是一种全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增强自信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核心是保护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自信。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定针对性,因人而异,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类型,而不能一选定终身。研究发现针对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较适用,一、二年级的学生因还处于学习的萌芽期,不宜让他们选择很多自身根本不理解的绘画技法和概念。
2.递进式模式教学。
在教学中要想使教学更系统,教师就必须去了解教材,教研组长要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各学段的教师要坐在一起就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集体讨论规划,并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如(表2)。
.png)
本策略的中心是教师对教材的全方面了解,只有掌握课程设置的要求和目的,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递进式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不会出现重复教学的现象。因此,制定以上的表格尤为重要。
3.实践式写生教学。
纵观浙美版教材有很多课程似乎只注重想象与创造而忽略了对图形的观察与表现,如《台灯的设计》、《小闹钟》等设计应用类的课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课堂是活的,智慧型的教师应当在课程设置时先让学生去观察、表现事物的特征与造型,而后再深入的去设计创造。写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的必要手段。研究发现我们很多高段学生之所以变的“眼高手低”是由过度程式化教学导致缺乏写生练习造成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强化写生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强化写生并不是说只在兴趣小组内举行或者只是在班级里偶尔上几节写生课。它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要融入每一节相关的美术课中。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重新认识写生对象。
在美术课中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拿来写生,小到一块橡皮,大到桌椅。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与相应的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如《有形的世界》、《房间一角》、《壶的聚会》等课程就有很多的写生资源可开发。
以上2个课程我们都用到了黑板、尺子、桌椅、水壶等教室里常见的写生对象,这些东西是学生常用、常接触的,因此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教师引导的时候自然是一点就通。
(2)坚持开展写生练习。
室外写生在每个学校都有,但在本策略中我们用了“坚持”两字是因为写生不能是走过场的形式也不能是偶尔开展下了之。写生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为了画而画,很多时候应和我们的教材相结合,使写生有因、有果、有总结归纳,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浙美版教材中有很多课程都能拿来作为写生活动的“因”,从而进行室外写生活动。如第四册《处处有鲜花》、第五册《自行车的故事》等类似的课程几乎在每一册的教材中我们都能找到。
像这类写生活动的开展时必要分2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教室里上,通过对大师作品和风景图片的欣赏及尝试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理解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表现形式,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等学生初步了解线条后,第二课时再带学生到教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把所学的知识通过画房子、画树木表现出来。只有如此分2课时的递进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也能得到较好的达成。
在开展写生练习时,还应与地方课程资源相整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其实,纵观浙美版教材地方课程资源型的课程有很多,如第六册《家乡的桥》、第九册《悠悠北山街》等。这类课程非常有利于写生活动的开展。就余杭区南苑中心小学周边为例就有很多相对应风景、名胜古迹,写生是改变学生出现逆向差异的重要策略之一,只有手和眼都提高了,学生才能自由的、自信的发挥所见、所感、所想。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新课表理念,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不能太专业化;要结合教材和地方资源,不能空穴来风的去写生,要有因、有果、有归纳消化。
4.多维评价教学。
评价与其他策略不同,它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家长等一些主观性强的人为因素。所以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正确的教学过程,不能马上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本课题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实践研究:
(1)互评式。
评价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研究发现只是光靠课后的作业展评和请几个学生上讲台发表下感受等形式有点类似走过场,不能长期保持和面向全体。在本教学策略中我们对学生的绘画类课堂作业纸进行了设计(多加了一个评价栏),并由学校出钱统一印制,在作业上写自我评价在其他学校也很常见,有的写在空白处,有的写在背面。
在本策略中我们用评价栏的形式印在了作业纸上,目的是给评价以地位,鼓励学生多写、多想,使学生形成一个自我评价的习惯而不是可有可无。同时在其它如手工、欣赏类的课程中我们也鼓励学生用评价栏的形式写自评和感受,使评价全面化。
(2)展览式。
展览的形式有很多,在本策略中我们主要采用作品展览和现场绘画展览等形式,原则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以此来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绘画才能。具体展览的形式如下:
①班级。
在我校基本每个班级有38位学生。我们为每一个班级定做了一块长210厘米,宽90厘米的展览板,能容纳40位同学的绘画小作品。展览板固定在班级外面的走廊上,基本上每周一展。(图21)班级艺术角剪影。
②学校。
我校定期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前2周开展一次艺术大展,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包括绘画类、手工类等。使学生在感受艺术气息的同时,增加自身荣誉感。(图22)是学生手工作品的展览,内容是班级里每一位同学的小手工作品。
③家校。
在每年六月艺术节期间,我校坚持举办不同形式的现场绘画、手工等比赛,并邀请家长参与。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家长也能得到一定的美学感受和亲子互动效果。(图23)学生和家长正在做水果拼盘;(图24)同学们正在欣赏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水果拼盘作品。
正确的评价策略能使学生增加自信、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及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良好的消化与升华,是改变逆向差异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除了关注校园内的评价外,我们还应关注其他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如家长、社会等因素。同时,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因人而异,尊重个体差异,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研究的成效
学生的逆向差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要解决学生的逆向差异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在二级标题处我们用了“改善”一词,而不是“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要不断的坚持改进教学理念和手段,在长期的实践中解决问题。具体研究成效的表现如下:
1.增强学生美术兴趣。
在高段学生中,美术无用论在慢慢的消失,很多学生会把美术课当成欣赏美、享受美的课程,并且绝大部的同学已经开始注意美术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用选择式教学模式和鼓励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不但喜欢上了美术课,而且进步非常大,有效的避免了逆向差异问题的出现。因此,虽然在每个学校“不学无术”的学生肯定是有的,只要教师能发现其优点,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相信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有大的进步的。
2.提高学生美术能力。
观察、表现能力是克服逆向差异问题出现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们通过强化写生练习、学习正确的写生方法等策略,使我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和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在思想上慢慢的建立起写生习惯和写生意识,并根据教学实践建立起一套写生理念。从中我们要提倡的是鼓励写生、有目的写生、多样化的进行写生、有效的利用写生素材。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作品硕果累累。
3.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1)注重观察表现能力。
研究表明逆向差异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在教学中往往让学生临摹、仿制等方法来进行“创作”。这样大大的减弱了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本课题的策略,我们的教师利用写生、向大师学习、自由创作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观察、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形成了写生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等教学基本理念。
(2)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几乎每个班级中都有“美术后进生”。这些学生有的是纪律意识差,不喜欢美术课;有的是所谓的造型表现能力差,而对画画没自信。因此,在课题实施中我校教师很好的转变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采用自选式教学、分层教学、鼓励性评价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使我们教师树立起学生意识、自由意思、鼓励意识。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研究的结论
在逆向差异问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校依据“校本性、课堂实践性、开放性、教学资源整合”的原则。不断总结提炼出改变逆向差异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策略是有效的,学生的逆向差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生学习兴趣在不断的提高。总结如下:
1.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引路灯。
任何学习的活动,兴趣是第一的。如果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那一切都枉然。然而,很多时候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老师去激发他,找出其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自选式分层教学模式”正式基于激发学生兴趣为理念进行实施的。因此,本教学策略我们将继续坚持与完善,使其成为美术教学的引路灯。
2.坚持和合理的整合教材资源,成为学习的方向盘。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是方向盘。只有充分掌握了其理念和内容,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因此,制定“小学美术系统性课程教学规划表”(见表6),以教材为中心发散性的开展写生活动等内容很好的研究、利用了教材及地方资源。所以无论是研究学生的逆向差异问题还是其他的课题,都可以以本策略为出发点进行实践研究。
3.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表现能力,成为创作的根据地。
研究表明,在美术创作中学生的任何创作形式都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有很多方法,如欣赏作品、触摸式观察等。但写生是其他所有方法的总和,因为他除了用眼睛观察事物特征的同时,有时也可以用手去感觉事物的凹凸感等特征,在表现的时候除了把握其特征外还会用到从大师作品中学来的技法与理念。因此,开展写生活动是每个学校必须坚持的一个固本培元的手段。所以写生练习是改变学生作品出现逆向差异问题,提升学生创作能力的基础。
4.有效和积极的进行教学评价,成为学习的源动力。
人是需要鼓励和批评的。正确的鼓励方式能使人充满激情和动力;正确的批评方式能使人更正缺点和自我完善。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由、活泼、主动的发展。评价有诊断、鉴别的功能,同时也有调节、激励的作用。而美术教学的评价方法,从美术教学的特点出发,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掌握一定基础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本课题评价策略中应用了表格式、平台式、展览式等肯定和诊断性的评价方案,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他是逆向差异问题研究中开展其他各项实施策略的手段和动力。
五、参考资料:
[1] 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年1月。
[2] 郑永忠 《论写生的重要性》,科教导报2009年第4期。
[3] 侯 令 《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5]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