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文辉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内容摘要】要培养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感悟能力,方法途径渠道很多,通过系统的训练,每个习琴者均能或多或少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在小提琴教学中,研究提高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感悟能力就显得很有意义。
[正文]
音乐古老而悠远,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记录传承着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轨迹与情感,用特殊的形式表现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与感悟。小提琴作为重要的一种音乐载体,以它最接近人声的特质以及宽广多变的表现能力而深受群众所喜爱。几百年来,无数作曲家写下了很多小提琴曲目,不少优秀作品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因而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世界音乐经典作品而保留至今。不同的小提琴演奏者演奏同一首音乐作品总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所致,越是优秀的演奏家演奏音乐作品时的表现越接近作曲家创作该作品的本意。对于习琴者,有人非常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有人却显得非常困难,每个习琴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通过系统的训练,每个习琴者均能或多或少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基于此,在小提琴教学中,研究提高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感悟能力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音乐感悟能力的定义
“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其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音乐感悟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如节奏与旋律等的感知从而领会、明白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意境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二、音乐感悟能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表现情感及思想的最完美形式。语言无法表达的,音乐可以到达。其实,音乐感悟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对于小提琴演奏者,在习琴过程中,每演奏一个乐句都需要通过对音高、节奏、速度、强弱等因素的理解,体会旋律中内含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感悟能力是小提琴演奏者理解音乐内涵的基本素养,是演奏者情感体验的启发器,是演奏者与作曲家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是帮助演奏者通过艺术表现手段准确表达乐曲内涵的首要能力。可以说,演奏者没有音乐感悟能力就不可能有音乐表现能力。
三、提高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音乐感悟能力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1.敏感的音乐神经是提高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前提条件
对音乐的感悟和敏感也是对一切事物的感悟和敏感,一个具备敏感神经系统的人对生活中事物,如天气变化、冷暖差异、气味辨别、人们说话的语调及情感表达、时空观念及事物的轻重缓急等都有迅速的反应能力,从而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无效。”这里的“音乐的耳朵”应该指乐感,它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特点。有人认为音乐感受能力完全是先天遗传的,不能改变,但现在经研究证明它会在培养下渐渐提高。例如区别半音和变调的能力,如果在3岁之前经常听到有半音的音乐或伴奏,或者随琴唱出半音和变调,这种能力会固定下来终生享用。如果3岁之前缺乏这种培养,过了7岁就难以再学会这种本领。由此可见,对于习琴者,敏感的音乐神经是提高音乐感悟能力的前提。作为二度音乐创作的表演者,首先必须是个敏感的人,即对事物、对情感甚至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能瞬间感觉到,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麻木不仁没有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具备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不具备以上的各种条件,他在乐感上的缺陷将会毫无疑问地表现在音乐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思维,我们中国孩子学习音乐不可能脱离本土环境,中文和西方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中文的发音比较直接,受这一特性的影响,中国音乐的调式也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没有半音的变化,音乐表达也比较直接,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共鸣。因此,中国孩子音乐感觉的培养,首先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培养他们的乐感,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人是需要交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人们必须具备多元文化的交汇运用和掌握能力。西方音乐是从他们的宗教音乐发现而来的,其调式是大小调,由十二个半音组成,有很多半音及增减音程,习惯了五声调式的人是比较难适应这种调式的,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同时接触中西方音乐的熏陶。
2.善于倾听是提高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基础
小提琴演奏是“思、听、辨、析、行”的复杂过程。“思”就是在演奏之前要想好演奏什么,怎样演奏,出怎样的音响效果,如何表达音乐;“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演奏之前要有“内心听觉”,就是演奏者在心里能预先听到声音的效果,第二是实际声响发出之后要能准确听到这个声音是不是你内心要求的声音;“辨”是听辩演奏的声音,节奏,音准,强弱等是否符合要求;“析”是准确分析问题所在,同时迅速做出改进方案;“行”是实施准确的改进方案从而达到标准。以上五个过程中,“听”起着至关重要的运用,没有“听”就没有正确的演奏,也就没有问题的改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听觉训练。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借助音乐听觉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不同乐曲反映不同的情绪,在情感方面更反映出作曲家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引导学生多听、多想,不断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才会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理解以及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具备不同的评价能力。教师在小提琴教学中,通过对不同声音,不同音色,强弱起伏,不同节奏,不同节拍,不同调式,不同音程,不同和弦等的听觉感受和辨别,使学生领悟这些构成音乐的要素的特征,才能使学生对表现音乐有充分的手段。而在欣赏曲目方面要进行有序训练,从内容到形式应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民族到西洋,从声乐到器乐,从标题音乐到无标题音乐,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达成理想效果。
3.扎实的演奏技术是提高乐曲音乐表现力的关键
演奏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技术要为音乐服务,不是先有技术才有音乐,而是为了表现音乐的需要才产生不同的演奏技术。每个作品都是通过特定的演奏技术来完成表达音乐内涵的,每个音乐形象及情感表达都需要具体的演奏动作来完成,即演奏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演奏技术手段,方能准确无误演奏表达出作曲家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有位演奏大师曾说:“要想达到音乐表现无障碍,首先要达到技术无障碍”,小提琴演奏是复杂的运动体系,有脑力思考加肌肉运动,这种肌肉运动不像跑步那样是粗线条运动,而是非常精细的小神经与小肌肉的综合性运动,只有准确精致的肌肉运动设计,才能达到准确的运动结果。
当演奏者演奏技术有困难时,最好把速度放慢去单独练习技术,也就是纯技术,当掌握了技术之后,就要把技术正确运用到表现音乐当中去,没有音乐的技术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在演奏中,音乐记忆除了要记住旋律和伴奏外,身体肌肉的惯性配合也很重要,在演奏时往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肌肉顺势地活动,在熟练时就成了自然而流畅的动作,这就是调节肌肉的神经系统受记忆的支配作用,也称为熟能生巧。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左手的技能和右手的技巧一定要和谐统一,每一个演奏技术都对表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琴者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正确掌握好演奏技术,并运用技术准确表现音乐,然后不断训练,达成熟能生巧的境界,方能形成音乐记忆,从而表现音乐内涵。
4.领悟作品内涵及情感是提高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有效助推力
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任何一首最简单的小曲,都包含有音乐史、音乐风格、音乐美学、音乐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具体的乐曲学习这些知识,正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提高音乐感受力的过程。比如大调音乐就有明朗阳光、色彩光鲜的特点,而小调音乐就有色彩暗淡、略带忧郁的感觉,不同的音高和音区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及色彩。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感知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 启发学生利用想象力将所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也描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就能很好地提高演奏者的音乐感悟能力。学生在拥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上,结合对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体裁等音乐以及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现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确理解音乐。另外,还可以紧密结合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及情感欲求,将欣赏者迅速带入音乐意境之中,使欣赏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欣赏音乐,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5.教师的示范引领是提高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
中国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能起榜样引领的作用,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进步会很明显。小提琴教学一般是一对一的零距离接触,这种特殊形式可以使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观察教师的示范演奏,通过对教师演奏动作、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方面的观察分析,学生可以更清晰更直接地领悟到音乐的表达,感受到音乐“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好的教学示范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教师的示范不到位,不准确,甚至表达错误,那这种示范是毫无价值的,反而会起反作用。因此,一个教师的示范演奏能力是个负责任的行为,要么准确到位,使学生完全明白老师的意图和目的,否则宁可不做示范。
在演奏中,小提琴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要善于引导,在尊重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前提下,善于保护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追求,要用教师生动的示范,令人信服的解释,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作品的内涵,从而愿意改进自己的演奏和表现方法。如果学生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去演奏,一时仍不愿放弃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这时教师宁可暂时“牺牲”点风格,也不要使学生失去美的感受。毕竟,正确地掌握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目标。
6.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开启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金钥匙
音乐鉴赏中的纵向比较法是以时间纵度为线索,对不同作品或相同主题在不同历史维度中进行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对同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品进行的比较,明察他们之间的联系、差异和影响。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既要采用纵向对比法,把自己不同时期不同的演奏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身在演奏方面的进步或存在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训练演奏技术,提高音乐感悟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对比,把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奏家的不同的演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乐句的情感处理问题与技术技巧等问题,从而提高对乐曲情感因素的理解能力。(如教学XX作品---,请把通过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分析方法把具体指导学生理解某部作品的音乐内涵的例子补充一下)
三、提高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外部条件支撑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即感性和理性。理性思维的代表是科学,感性思维的代表是艺术。理性素质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知识,感性素质帮助我们去发现美,美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体验幸福。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对感性素质的要求特别高,感性素质高的人,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对声音,对颜色,都有敏锐的反应,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相反,一个感性素质低的人,他对周围环境是麻木不仁的,对脏乱差的忍耐力是很强的,甚至是无视的。我们目前的教育对理性素质的要求相对很高,往往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要提高人们音乐的感悟能力是需要不断强化感性素质的培养的。只有注重感性素质培养,学生才能够在艺术中体验美,体验乐趣,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感。
影响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音乐氛围、社会审美、音乐潜能等都会导致小提琴演奏者音乐感悟能力有不同的层次区别。音乐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儿童所处的音乐环境决定了孩子能否充分发挥他的音乐潜能。丰富的音乐环境丰富启迪了孩子的音乐天赋,贫瘠和不恰当的音乐环境影响孩子音乐潜能的挖掘。因此家长应注意多带孩子参加音乐活动,使孩子享受音乐的乐趣,尽量多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综上所述,要培养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感悟能力,方法途径渠道都很多,如果孩子有音乐天分,也致力于从事小提琴的演奏艺术,那么,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可以联手多措并举为孩子创设条件提高音乐感悟能力。
【参考资料】
1.《音乐能力》https://baike.baidu.com/item/
2.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无效。” 引自中国知网:www.cnki.net
3.《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资料来源?http://www.szjyj.com/%B6%FE%BC%B6%D3%F2%C3%FB/%CE%F7%B5%E9%D7%D3%D0%A1%D1%A7/jxlw2.htm
4.?刘玉改.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新时期高中音乐教材分析与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