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丽芳
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小学 浙江 311600
【内容摘要】 体验式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重要的教学策略,然而笔者发现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伪体验误区,这些伪体验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审视体验表演化,运用了把握体验指向;清晰体验过程;重视体验价值的对策。审视体验简单化,采用了唤醒感动,优化体验素材;引发共鸣,挖掘体验情境;激发情感,对话体验感受的对策。审视形式化体验,采用活用教材,深度辨析,关注生活的对策。让体验去“伪”还“真”,使学生有真习得,真感受,真导行。
【关键词】 伪体验 误区 审视 对策探寻
体验式教学是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它具有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主性,深入、准确理解的优势,提升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须有效植入体验式教学,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全面发展推波助澜。”[1]随着体验式教学遍地开花,笔者发现课堂中却存在着许多“伪体验”,这些伪体验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该如何去“伪”还“真”,让体验真正为教学助力,笔者剖析了几种误区做了如下思考:
【误区一:体验浮于演】
《道德与法治》五上第一单元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第一板块:“正确对待不同看法”,教材在活动园安排了两个学生在下棋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情境。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对待分歧。笔者安排了两位学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两位同学演得很努力,表情和动作夸张到位,自己也一边演一边笑,看的同学更多的是捂着脸偷偷的笑……体验结束教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看表演的同学继续笑着,演的同学被自己逗乐了,也笑得停不下来,根本没有去思考问题,整个活动以笑场结束。
【审视一】
两位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仅做到了自己是个演员的角色,的确做到了好演员,好观众,牢牢抓住了表演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演得很投入,很到位,但却忽略了体验内容,忘记了自己也是体验者的目的。而其他同学做的是观众的角色,屏蔽了体验内容,没有关注问题所在,导致没有真正体悟。看似热闹的体验活动,却是浮于表演,无法有效地达成体验目标。这种只关注演技,不关注体验内容的“伪体验”在课堂中屡见不鲜。
【对策探寻一: 体验应知悟】
表演化的伪体验,学生只是走过场,而并没有达到体验的目的,也并不能为教学服务。因此,杜绝这种表演化的伪体验,应该让学生去感悟体验的真内容,真问题,直达学生真自我。笔者以五上第一单元第2课《学会沟通交流》为例探寻对策。
(一)把握体验指向 悟真内容
本学科教学实效性体现在于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目前的道德困惑。杜威指出:“教师须懂得教材内容,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因此正确把握体验的真内容,才是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真正知道要体验什么,引导每个学生都走进体验中去。
在第二次试教过程中,为避免演的演,看的看这种表演化的伪体验,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将体验的内容有效植入学生心中,体验的人员也做了相应调整。同桌两人各选一角色将其名字的圆片贴在胸前,此操作有迹无痕把学生代入“真实情境”。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学生冷静了很多,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分析了产生分歧后所持的不同态度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寻求到了理性对待分歧的路径,有几位同学在课堂上当场恍然大悟,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图一:学生反馈思维导图)
将体验内容有效植入,体验才能指向明确,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凸显。
(二)清晰体验过程 悟真问题
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本内容,尤其是重点内容,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时,直面真问题,使体验有价值。因此要牢牢把握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的内容和体验后的感受,去解决学生最需要的、最需解决的困惑。
就《学会沟通交流》一课“真诚坦率很重要”这个板块换位三部曲教学。这样的体验活动就要以真问题来清晰学生的体验过程,教师可以在体验活动中设计这样的真问题:
通过真问题的介入,学生对这个环节的体验活动水到渠成。在交流时,同学们明显悟出了用了换位三部曲之后,现在的自己和前面的自己态度不一样了,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了。
(三)重视体验价值,悟真自我
有效的体验是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问题,从而唤醒意识。因此教材中安排体验内容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然而对学生来说,有些是他人的故事,并不是自己的故事。如何充分运用教材的体验内容去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真正认识自己,需要执教者深入思考。
《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就下棋这个案例,本班中只有10%的人有下棋的经历,而90%都没有类似的体验。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素材,对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产生哪些意见分歧的小事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png)
(图二:意见分歧小事调查汇总表)
教学中本活动园结束时,笔者增设了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见分歧事情环节,让学生分享体验。在交流中学生有话说,有问题说,也有解决办法说,悟到真正的自我。
【误区二:体验仅于面】
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有效的教学可以促动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于简单,更要考虑教学活动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是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变化。
三上第三单元第7课《生命最宝贵》中有一个体验5分钟妈妈的环节。一位老师在执教时做了如下操作:
1.让我们先做几个日常动作预热一下。(同学们按教师指令轻松完成动作)
2.让我们化身为“妈妈”,再做刚才相同的动作,说说你们的感受。
3.指名一学生胸前背着书包上台演示弯腰捡黑板擦动作,谈谈体会。
4.再指名一同学来体验其他动作。注意,这可不是书包。而是你的“宝宝”呢。我们要时刻保护宝宝哦!
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体验活动,可学生动作随意,根本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
【审视二】
该教师在执教这一环节时,只关注了体验的结果,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过程苍白无力,教学效果达不到高度。教学中让学生前面背个书包参与体验动作,学生只能体验到胸前很重,妈妈大肚子的时候会很累,但并不能体会到要如何去细心呵护肚子里的宝宝,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动作才会速度很快、很随意。
【对策探寻二: 体验会用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内在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2]这种真实的感受就是对情感的认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唤醒、引发和升华情感。笔者以三上第三单元第7课《生命最宝贵》为例探寻对策。
(一)优化体验素材 唤醒感动
教材活动园中安排了学生把书包背在胸前,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书包里的书就是肚子里的宝宝,因为书是一样生硬的无生命的物品,所以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多了几分玩笑的意味,也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无视生命的存在。此环节的教学可以补充体验素材,在书包里放进一个用保鲜袋装起来的生鸡蛋,脆弱的生鸡蛋和书本一起放在书包里,学生一下子紧张起来了。从体验“妈妈”弯腰捡东西,“妈妈”弯腰系鞋带,“妈妈”趴在桌上休息,这些动作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对书包里“生命”的小心翼翼,生怕书包里的小生命受到伤害,从而体验出孕育生命的不容易,要珍惜生命。
有效的、深层的体验,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补充体验素材,在深度体验中引发学生感动,点起情感火花,让简单化的伪体验销声匿迹。
(二)挖掘体验情境 引发共鸣
情感的激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挖掘合适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境界,有助于获得感性认识,达到真体验的理想效果。
还是体验五分钟妈妈这个活动,教材上安排了三个体验动作:妈妈弯腰捡东西;妈妈弯腰穿鞋,系鞋带;妈妈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这三个体验动作都是简单的,机械的。若创设一个情境,把这三个动作融入到具体情境中,效果就会大不同。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清晨妈妈去菜场买菜,出门前妈妈弯腰穿鞋系鞋带,路上捡不小心掉的钥匙,买有营养的菜,回家趴在桌子上休息的一系列动作。体验过程中教师抓住问题:从刚才买菜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呵护肚子里宝宝的呢?引发学生产生共鸣。
把教材中的三个体验动作用一个妈妈买菜的情境串联起来,挖掘了体验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体验情感。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妈妈怀孕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我们的爱。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妈妈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呵护。
(三)对话体验感受 升华情感
积极对话是摆脱被动、无效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真实的内在感受进行沟通,从而使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刻又丰富。[3]
五分钟妈妈这个体验活动中,教师增设母子对话环节:肚子里的宝宝还有几天就要出来和大家见面了,妈妈肯有很多话要和宝宝说,让我们写几句话送给宝宝,让她知道在肚子里时,妈妈对他的爱。这样的对话活动,体验不是僵硬的,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学生站在妈妈的角色上,感同深受,有话可说。同时作为孩子在对话体验的过程中,情感也达到了一个最高点,珍爱生命的情感得以升华。
【误区三:体验流于形】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性生活情境,多开展和组织学生运用恰当而丰富的体验形式的有效性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确立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和认同的价值观。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很多只关注形式,不关注有效性的伪体验。一次道德与法治教学观摩课中,某老师执教五上第二单元第5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去学文讨论,总结出班级事务民主决策的四个流程。之后,让学生模拟讨论班级“拜访秋天”主题活动的事务,协商制定解决活动方案。
课堂上学生貌似在民主讨论,协商制定,其实际上是为形式而走过场。
【审视三】
该教师采用学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协商民主决定班级事务,再让学生模拟班会协商制定活动方案。此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断开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对班级事务决策的程序也是生搬硬照的,死记硬背的。这样的体验形式是为教材而体验,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的,形式化的伪体验。当然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策探寻三: 体验须再思】
拒绝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化伪体验,教师可以从方法、意识、导行上去再度思考,教学中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真体验务实。笔者以五上第二单元第5课《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为例探寻对策。
(一)活用体验 思得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案例,而并不能为所有的课堂通用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找到知识增长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课中,教材上呈现的活动园是讨论协商制定班级科技节活动方案。教师用学文讨论的形式得出商定班级事务的4个步骤,只是在走形式,学生并不是真正习得。因此,此环节可以用情境体验优化。教师可以先布置课前调查,完成个人提案单。再根据学生的提案,按照会议的程序,召开班级事务讨论会,确定活动方案。
让学生制定一个班级真实的活动,并就此参与整个讨论过程,这样的体验基于教材,让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思得了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才有真提升。
(二)深度辨析 思醒意识
教学片断“充分讨论,表达意见”: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生1:我觉得我的提案是正确的,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生2:不用讨论了,由老师和班委定就行了。
生3:不要在班会上浪费时间讨论了,少数服从多数就好了。
……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单的做了总结,生硬地让学生去倾听他人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未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还会领会民主意识的内涵,只是跟着老师走而已。
教师可以以出现不同的意见我们该怎么做为辨析的主题,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于辩析结合在一起:当班级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我们到底听谁的?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辨,引发学生对自身想法和实际问题的反思,从而唤醒学生的民主意识,最终达成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4]
(三)关注生活 思引导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引向导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集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应有弹性地吸纳社会生活事件,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真实体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学校,家庭和社区。本课教学尾声,增加实践拓展环节:在学校,家庭、社区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民主协商的事情,以前你是怎么做的?以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马上想到本地区正在创建文明城市,周末和队员参加中队活动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有时候自己有意见不敢提,有时候总是听队长的,以后的话要勇敢提出自己意见,也要倾听他人意见,深切体会他人需要,民主讨论协商决定。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生活来学知识,在生活中用知识,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还体验真实的本质,增强体验活动的实效性、思维性、针对性。通过实践研究,真体验活动才能架起学生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树立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刘建德.“体验性学习”:“道德的”课堂之立德路径探析——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 [J].中小学德育,2019(10)
[4]王秀玲.在生活中辨析,在辨析中成长 [J].中小学德育,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