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刚
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 201203
摘 要:随着交通需求的日益膨胀,高架桥、立交桥在交通规划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建设桥梁,可以极大提高交通系统的承载能力,满足交通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了桥梁施工的基本概况和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并介绍了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的相关应用情况。
关键词: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0 引言
桥梁工程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较高,把握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可以提高桥梁的施工质量。如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梁体混凝土浇筑应连续浇筑、一次成形,每片预制梁浇筑总时间不宜超过六小时。同时施工中应加强观察,防止漏浆,欠振和漏振现象发生。梁顶板应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此外要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管道、预埋件、模板,对锚垫板后钢筋密集区应认真、细致振捣,确保锚下混凝土密实,本文详细对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
1 桥梁施工概述
本文以某桥梁施工项目为例进行分析。该桥位于娄底市涟源县安平镇白毛村,桥位上跨乡道及机耕道,两侧桥台分别落于乡道两侧较高山坡上。桥位区植被不发育,两侧山坡覆盖层厚度较薄,近冲沟段覆盖层分布较大,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山丘盆地地貌。桥位区最低地面高程约164.97m,在桥位区中部;最高约316.42m,在两侧桥台,相对高差约150.00m;两端桥台地面高程228.20m、246.80m,桥台龙塘端边坡较缓,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均在10°~15。琅塘端边坡较陡,地形起伏较大,自然坡度均在25°~35°。桥位区在龙塘端有乡村机耕道下穿而过,交通较为方便,施工条件一般。
2 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2.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桥位区为山丘盆地地貌,桥位跨越冲沟,桥台两侧边坡地形较缓,植被不发育。大气降水后易在坡体表面形成地表径流,由山坡顺冲沟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汇入溪沟或渗入地下。桥位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孔隙潜水分布于第四系覆盖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山坡地段覆盖层主要为黏土及碎石,其厚度不大,层厚变化大,孔隙大,透水性好。两侧桥台由于受陡坡地形影响富水性差,水量少,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水位年变化幅度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属于气象水位型[1]。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的白云质灰岩,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的灰质白云岩。
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梓门桥段的泥质灰岩及测水段的泥质砂岩的节理、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山坡地段该类地下水赋存条件受陡坡地形影响,难以形成稳定的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富水性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水量贫乏~极贫乏。勘察时山坡钻孔未揭露到地下水,山坡上没有发现明显的地下泉水和地下水。
2.2 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在桥梁施工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是地基内打入桩体,桩体上方依次浇注下承台、上承台,上承台上浇注墩柱。步骤二是墩柱施工高度达到设计尺寸时埋入应变传感器,继续完成剩余高度墩柱的浇注成型。步骤三是以墩柱为起点沿墩柱两侧方向架设欲进行转体作业的梁体,依据横桥向及顺桥向的偏心距大小对两侧梁体的后续施工顺序进行匹配设计。步骤四是墩柱两侧梁体施工完成后,对欲进行转体作业的梁体进行称重,计算转体前梁体结构的重心位置。步骤五是校核调整直至偏心距大小满足桥梁水平转体施工要求,最后通过外设转体装置对桥梁进行水平转体操作[2]。这种桥梁施工方法能够实时监测桥梁施工中梁体所受力矩情况,同时根据实时工况进行相应性处理,确保桥梁的正常施工。
对于质量控制要点,在 T 梁批量预制前,应组织好 T 梁的预制、堆放、运输、安装等工作。对梁片按架设顺序、孔号等进行编号,并逐梁注明桥名、孔号、梁号、左右幅桥等。堆放、安装也应按照序号依次进行,以免引起混乱,并注意上部结构偏角方向,及梁顶预制横坡方向,严禁反向预制。同时,应严格控制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及龄期。预应力孔道浆液应采用高性能灌浆材料,并优先采用真空辅助、循环智能压浆工艺。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预制梁腹板侧弯不得大于 1 厘米,以防预制梁折断。
3 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的应用
3.1 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对于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的应用,在桥型布置方面,桥址区地层分布简单,上部有少量第四系覆盖层分布,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的白云质灰岩。石炭系中统黄龙组的灰质白云岩,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梓门桥段的泥质灰岩及测水段的泥质砂岩。区内构造体系为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东缘,主要构造迹象是向北西突出的弧状或略作弧状分布的褶皱及断裂等压型结构面。同时,还有与压型结构面相伴生并随弧线偏转而变更其方位的张性断裂和扭性断裂,从而导致了区内多变的构造迹象。桥位位于木瓜田-安坪冲断层东南侧,伴随该断层在桥位所在区域有杨家-王家桥冲断层通过,受该断裂影响,局部岩体较破碎。路线纵段较低[3],本桥最大墩身高度约为73.5m,桥梁孔径布置及桥长主要受地形及水各河走向控制。结合桥位处地形、地质、水文和场地条件等特点,考虑工程的安全、施工可行、环保、经济及景观的影响,桥型方案上部结构采用30×40m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共8联。根据桥梁高度及桥跨分联等情况,下部结构0号桥台采用肋板台配桩基础,30号桥台采用柱式台配桩基础,桥墩采用柱式墩和空心薄壁墩配桩基础。
同时,对多层溶洞地段,应首先查明各层溶洞的发育情况,在穿过较大空间的溶洞时,应考虑岩面以上覆盖土层部分孔壁的护壁方式,对于有不稳定填充物的溶洞采取抛石造壁的方式,对于空间较大的溶洞采用片石和黏土混合物填充,并捣实,成孔时必须注意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时补浆。在大直径桩成孔施工过程中采用旋转钻机为主,结合对岩溶地质的勘测数据,根据桩基的不同地质情况,辅以冲击钻穿越溶洞区的桩基础成孔方案。在溶洞部位灌注时,要控制灌注速度适中,过快则有可能压力过大撑破溶洞薄壁,故应使其匀速连续,徐徐灌注。
3.2 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在溶洞部位灌注时,要控制灌注速度适中,过快则有可能压力过大撑破溶洞薄壁,故应使其匀速连续,徐徐灌注。其次,掌握溶洞的顶底标高和内部充填状况。参考地勘资料,钻至溶洞顶部时,即注意是否有泥浆渗漏现象,记录泥浆漏失层位及漏失量大小,取出的土样成分和状况,绘出实际参数柱状图,以供灌注时参考。对于漏失层位,最好采用水泥加水玻璃浆液充填堵漏,减免灌注中的混凝土流失根源和几率。再次,在灌注中,要计算导管底端出口的停留孔深,切忌把导管滞留在溶洞之中,适当延长埋管深度,延缓拆管时间,当混凝土面上升超过溶洞上顶板时,若无流失现象,此时迅速拆管抓紧灌注直至桩顶。最后,对于钢筋笼脱逃处理,当发生钢筋笼掉落事故,应迅即测定钢筋笼脱落后的笼顶深度,若笼顶位于孔口以下 3m 之内,可将混凝土灌至笼顶以上1m,7 日后做开挖接笼处理。若钢筋笼掉落较深,可迅即加工一节直径略小的长度适宜的钢筋笼,从原笼中空下入,并保证上下搭接长度 2m 以上,重新固定笼顶后灌注成桩。此外,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于施工临时用地,完工后要恢复本来面貌,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既有路面、绿化及植被,在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完好。对必须破坏的地面,可采用铺砌或植草皮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环境。
4 结论
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质量控制要点较多,应对各个质量控制要点严格把控,保证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所分析的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可以在实际施工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兵.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及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07):154-155.
[2] 陈垚. 城市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 交通世界, 2017, 425(11):34-35.
[3] 赵玉宝. 桥梁工程施工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J]. 四川水泥, 2017, 000(006):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