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4期   作者:安扬
[导读] 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

        安扬
        山西省临汾市东关学校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其只能怪点在于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数学活动当中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研究,让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通过联想积累数学知识,实现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以及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积累经验更好地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活动经验;路径研究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初中的数学知识比起小学阶段更加抽象,无论是逻辑思维性还是知识的深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积累经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借助手动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的思维总是按照教师给定的思路进行“运转”,这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非常不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是“依样画葫芦”不能顾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想法。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积累的不仅仅是经验而是在不断地参加活动当中积累思维的方法,发展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想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数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手动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亲自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或者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需求答案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学生能够更多地积累经验,积累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函数图像的时候,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函数图像的绘制。可以给出,两个函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坐标系,想办法把函数图像画出来。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都是直接画出坐标系,然后告诉学生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以及对应关系,然后利用x=1,2,3……等标出函数的几个点,然后连起来。这样的演示过程学生是处在被动地位的,更多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操作者。教师应该只给出坐标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应该怎样画处函数的图形。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坐标轴的作用,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什么,当进行到下一步,自然会想到函数表示的对应关系,然后摸索着画出一个点来观察函数图形的规律,最终画出两个函数图形。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才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开动大脑思维,更加深刻理解函数的本质,熟练掌握函数图形的画法以及对应关系。
        二、在数学活动中温故知新
        学生学习很多知识的时候,对于基础概念的理解都不是非常深刻。尤其是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概念的变形以及在题目中的具体应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最基本的概念理解。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适当增加数学概念公式等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重视,也需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不断温故知新,更加深入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定理表达的含义,以及变形过程中运用的思维方法等。这样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同时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还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学生更多的时候对于这些定理的理解都是非常浅层的,更多的时候是拿来直接用,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用在了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题目当中。但是当学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不能够熟练掌握平行线性质的时候,一旦出现三角形相似定理和平行线性质结合的证明题,学生看着题目图形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去进行图形的绘画活动,在教学平行线的时候,让学生按照平行线的性质亲自画图图形,并标注角,然后利用量角器进行亲自测量。

让学生不断积累对于平行线的熟悉程度,当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熟练掌握的时候,他们就会在思维上变得敏感,一旦题目图形中出现同位角、内错角或者同旁内角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平行线的性质,在做题的时候也能够更快地找到解题的思路。而且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能够让学生不断将之前学习的数学概念以及定理进行复习,温故知新,了解这些概念和定理的更多应用场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借助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数学活动积累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样是进行数学活动,有的学生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有的学生积累的经验就少,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看到一个题目基础知识牢靠的学生能够联想出更多的知识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理解解题过程或者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满足了,这是学生知识面和联想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于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开动大脑,运转思维,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会消极对待,甚至有时候会产生厌烦以及畏难的心理,不愿意去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这样的经验的积累自然就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在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或者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古书中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利用现在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例如“巍巍古寺在云中,不知寺内多少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让学生计算寺内有多少僧侣。首先学生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功底来解读诗句的意思,然后通过诗句的意思从中提炼关键性的信息,最后想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到解题的思路。由题意得x/3+x/4=364解得:x=624.即寺内有624名僧人。这样的解题过程既有解谜的趣味性,也非常贴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其实这样的趣味性题目有很多,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这种趣味题目的解答。一方面这种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数学建模的思维,需要学生从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当中找到关键性的熟悉和信息,然后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当中构建数学模型,最后将数字带入到模型当中,得到最终的答案。另一方面,这种解题过程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读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在数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活动当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不同于给出题目让学生直接按照定理或者公式进行套用,很多时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整理学习过的知识体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知识的应用能力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于学生的联想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有一定的培养效果。而且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宽度会被不断拓展,联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当学生再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总之,基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双基”拓展到培养学生的“四基”。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习和研究,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谷晓波,杜乙霞.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积累活动经验探究——以《二次函数与线段最值》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5):215-218.
        [2]于正平.浅谈初中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5):13.
        [3]刘伟.浅谈丰富初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