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   作者:李建丽 孔国清 张春洽
[导读]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李建丽 孔国清 张春洽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0例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探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好(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价值高,且护理质量较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心肌梗塞根据病理学的过程有一类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力衰竭、急性循环障碍等,死亡率和患病率高[1]。心肌梗死是脑血管特定分支的闭塞,导致脑组织发生低氧症,出现肿胀和坏死,造成神经机能的障碍,与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血管畸形等疾病密切相关[2]。本文为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预见性护理,探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男患者30例,女20例,年龄在30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52.13±0.49)岁;观察组中,男患者26例,女24例,年龄在30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81±0.6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该实验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且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不配合实验者,有精神疾病者,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患者被送往抢救室进行抢救时,连接心电图,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并测量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其变化,做好院前急诊护理。
        观察组的50例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①设立医院前治疗小组:由神经内科、影像科及检验科医生、急诊护士共同组成救助队。②优化院前抢救流程:收到120警报呼叫后,医疗人员5分钟内出诊,15分钟内到达,并在车内询问患者的详细情况。到达后,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运输患者动作轻柔,密切监测病情状态的变化,电话安排医院的急诊室,做好相关检查的准备。③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开放“先抢救,后挂号”的绿色通道,确保抢救的及时性。④心理护理的优化: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为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以良好的态度积极协助治疗提供鼓励和语言安慰。⑤术后护理: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迅速向医生报告。⑥优化饮食管理:根据患者自身状态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低盐、高维生素的饮食,主张少量饮食,并指示患者按照医生的处方服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处理中使用SPSS17.0软件,以95%作为信赖区域,表示利用率(%)计数数据。比较和分析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前提,数据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对比可知,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比[例数(%)]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数(%)]

3.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的新型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时间观念贯穿于院前出诊、院内急诊分诊及整个溶栓治疗过程。通过优化院前抢救流程、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心理及饮食护理等为患者尽早溶栓治疗赢得更多时间,不仅能确保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避免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该护理模式时以患者为主体,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治疗有效率[4]。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预见性护理可以使治疗的有效例数显著增多,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死亡的概率。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价值高,且护理质量较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邹露婷, 毛芳, 王莹澄,等.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19, 026(009):63-65.
    [2]王灵芝.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4(v.30):123-124.
    [3]马冲, 林霞, 吕岱宝.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006(025):106.
    [4]毛静秋, 万海燕. 分析和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v.5(08):140+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