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 目的:讨论上消化道造影和多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的阳性率。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为48人,其中对照组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实验组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方式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阳性率为93.75%,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阳性率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部肿瘤的诊断阳性率高于上消化道造影,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上消化道造影;多层螺旋CT;胃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ositive rate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radiography and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diagnosed by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8 people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angiograph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ning.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of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ning was 93.75%, the positive rate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radiography was 81.2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ic tumo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radiography,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angiography;multi-slice spiral CT; gastric cancer
胃部肿瘤是消化道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改变,胃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无限增殖,主要和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以及遗传有关,比如长期摄取高盐、高油、油炸等食物,不洁饮食习惯引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未及时进行治疗,双亲、子女、兄弟姐妹中有患胃癌病史的人,患胃癌风险会明显增加。早期胃癌往往发病率较高且预后较好,但不易发现,由于早期胃癌不具有典型症状,极有可能被忽视漏诊,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中晚期胃癌往往预后较差,常见的症状有:呕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2],不明原因的贫血也是胃癌的典型症状之一。目前,对于胃部肿瘤的辅助诊断主要有上消化道造影、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纤维胃镜等,其中通过纤维胃镜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中检查方式有创、所需时间长,不便用于筛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上消化道造影与多层螺线CT增强扫描对于胃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胃癌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试验组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32~66岁,平均(44.65+6.32)岁。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33~65岁,平均(45.34+6.8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上消化道造影的方法。告知患者禁食12小时,检查前嘱患者服用产气剂(产气粉3g),待胃囊充气扩张后,给予患者口服硫酸钡混悬液100ml,然后含一口造影剂于口中,通过指导患者吞咽造影剂以及翻转,在不同体位动态观察食管剂胃黏膜情况,并进行摄片。
试验组采用GE公司64排宝石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前告知患者禁食4小时以上,扫描前给予患者饮用1500ml温水,嘱患者平躺于扫描床上,训练患者根据提示进行屏气和呼吸。扫描层面为双侧乳头连线向下至盆腔,扫描参数为:管电流120mA、管电压130mV、层厚5mm,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分别进行动脉期剂静脉期扫描。
2.结果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剂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组共检出胃癌患者39例,试验组检出胃癌患者45例,如表1。
表1 两组检出率的对比[n=91(%)]

3.分析和讨论
胃处于上腹部,上连食道,下接小肠,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3]。胃癌是发生在胃黏膜的恶性肿瘤,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之间[4]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胃上皮粘膜过度增殖,从而进展为胃癌。胃癌根据浸润的深度可以分为1.早期胃癌: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早期胃癌又可以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2.进展期胃癌:病变浸润达到肌层或者更深层,又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
胃癌上消化道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胃癌表现为胃黏膜改变,胃黏膜皱襞中断、黏膜皱襞条纹影显示平坦或者完全消失以及黏膜皱襞纠集,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或车辐射状,多是由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被恶性肿瘤浸润时黏膜中断或僵硬[5];进展期胃癌多表现为充盈缺损或龛影,钡剂充盈时胃轮廓由于胃壁的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造影剂不能充盈;胃肿瘤局限性凹陷被钡剂充填形成龛影,病变处表面凹凸不平,临近胃壁显示僵硬。当胃癌广泛累及胃壁时,胃壁显示为蠕动消失,不能扩展,似皮革。
胃癌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是由于肿瘤沿胃壁深层浸润,浆膜面由于浸润深度表现为光滑或毛糙,黏膜面凹凸不平。肿块型胃癌可见突向胃内的肿块,肿块表面不光滑,可呈分叶状、结节状或菜花状,当胃癌形成溃疡时,见溃疡底部不规则;较为典型的表现还有“环堤证”,即环绕癌性溃疡周围的堤状隆起。在三维重建中,能较好的显示胃黏膜的中断、纠集以及破坏,增强后异常胃壁有较强的强化。
由于中晚期胃癌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差,因此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减少胃癌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胃癌的筛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而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为上消化道造影剂和CT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费用低、对于胃蠕动功能及早期胃黏膜改变具有一定的价值。CT扫描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并且拥有容积扫描、三维重建等多种扫描及后处理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胃壁各层组织,以及肿块的浸润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转移等。此外,增强CT扫描还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地供血动脉[6],通过图像重建,为临床提供肿瘤的大致形态,对胃癌的临床分析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与上消化道造影相比较,CT扫描具有快速、简便的优势,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上消化道造影低,在显示肿块的形态以及细节方面、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明显优于上消化道造影。而上消化道造影可以较好的发现黏膜的微小病变,对于观察胃壁蠕动功能地观察效果显著,但是上消化道造影主观性强,更加依赖于诊断医生的技术水平,更易受到检查前准备工作的影响[7]。
本次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多于胃部肿瘤发现的阳性率更高,能为胃癌的诊断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4.参考文献
[1]陆伟,何顺利.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应用价值及检出率分析[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04):724-728.
[2]宋杰,陈凤格,赵伟,等 . 胃癌的发病率现状与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9):704-707.
[ 3]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 M] .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1001-14000:454.
[4]田园园.浅析胃癌的发病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J].当代医药论丛, 2015,13(7):207-208.
[5] 程里生.老年人胃癌 74 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 25(4):502.
[6] 杨伟国,严超,朱正纲,等.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情 况和可切除性术前评估的价值 [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 4-6.
[ 7] HadaM, HiharaT , KakishiteM .C om put ed t omography in gadtic carcinoma of gastri c w all and infiltration to set osa su rf ace Radi at M ed, 1984, 2:2.
[ 8] Archer AG, Grand DC .Recen t deve lopment in di agnostic radiology of Primary and recu rren t gastri c cancer [ J] .Cancer Tratres, 1991.5( 2)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