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华
中山市黄圃镇大岑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把扎染艺术引进小学课堂及社团教育中,就扎染课程在课堂和社团课中开展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出扎染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并就开展扎染课程教学探讨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扎染传统艺术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扎染艺术教学作为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推广。
关键词:小学教育 扎染课程 艺术教学 校本教材
一、前言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工艺,又可以称之为“绞缬”、“染缬”等[1],主要包含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扎染课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2]。
2019年3月,我校开设了扎染社团活动,利用中午40分钟的时间,每周设立五节团课,让学生参与到扎染社团生活中,学校还设立了扎染亲子活动课、教师扎染围巾体验课,这些活动对扎染在学校、社会上起到很好宣传与推广作用,为此,校本扎染课程走向开发与探索中,实践证明,扎染、蜡染艺术是实用性、观赏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学生和家长都特别喜欢扎染、蜡染课程。
二、扎染课程在社团及小学课堂教学中可行性的思考?
(一)扎染在社团活动中探究实践?
本学期参加社团共30名学生,扎染培训的对象是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三到六年级的孩子基本上都能掌握扎染技巧。根据难易程度,本课程设立入门、熟练、创作三个教学阶段目标。本社团一开始设立的目标由工业染色转到植物染色,引发学生浓厚的扎染探究兴趣,?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了扎染社团活动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欣赏并了解扎染艺术的文化历史、地域性;熟悉掌握扎染艺术的材料与工具使用;了解布料、扎染工艺制作流程;扎染工艺基本技法(捆扎法、结扎法、夹扎法、包扎法、扎针技巧、云染等方法练习)了解基础染色技法练习,染色注意事项、拆线等方法[3]。?
在开展扎染社团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难题并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从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就以扎染作品染色不均为例。
1.作品染色不均原因分析
对于作品呈现出来的染色不均现象,可以考虑出现的原因有以下情况:布料的材质决定,植物染对布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可以选择纯棉、丝、麻、羊毛等有机材质的布料,如果布料中夹杂人工纤维会导致实验效果失败;其次,染缸的活性程度是起到关键作品,植物染料对养缸的要求比较高,同一染缸不同时间染出来的作品有时候会出现作品发黄、染“花”(作品出现像不规则冰雹花纹)、灰的现象,所以,需要教师对染缸的情况有较好掌握;第三,扎染作品出现无法穿透多层布料的问题,这要求染色过程中让布料充分浸泡、翻动;第四,作品出现不均的问题还与布料下缸时的干湿程度有关,需要做布料浸泡、除去水分处理,作品在下缸时含水量决定了上色效果,含水量太大,则染料不能很好进入到捆扎部位,但同时也得到过渡自然的效果,可以根据作品的效果做前期控水处理;第五,作为课堂操作,需要足够多的染缸,在只有一两口染缸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容易操之过急,直接揉出染液,这也是作品出现染“花”的情况。
2.解决问题路径
以制作围巾为例:
① 把围巾打开,清水浸泡30分钟,泡透以后用脱水机脱水;
② 在围巾上设计图案,用缝、捆、夹、揉等多种方法来做特效;不管用哪种方法,务必做到扎紧组织物,只有做到扎紧才能起到防染作用;
③ 染色,作品需要悬置染液中,既不能沉底,也不能悬浮在染液上面,如果褶皱比较多,尽量让褶皱的地方接触染料;
④ 从染料中取出组织物,让组织物充分氧化,不要手动挤压组织物体,染液自然滴掉;
⑤ 拆开被包扎的围巾,让围巾充分氧化,全部成蓝色后再用清水洗去浮色;
⑥ 脱水晾干,作品完成。
3.作品后期处理
植物染作品,最大的问题是固色问题,作品可以用浓盐水浸泡可以起到一定固色作品,尽量不要使用碱性较强的洗涤剂清洗,建议使用比较柔和的洗涤剂清洗植物染衣物,并把植物染作品放在阴凉处晾干,尽量不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二)扎染在课堂中的教学实验?
笔者在四、六年级开展扎染课堂教学实践,设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突破,以了解扎染历史为课程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扎染的制作方法。面对大班教学,需要合理进行分组实践,强调纪律问题(扎染进课堂是一件新鲜事,笔者在实践中曾遇到过学生拿着手套吹气,);需要做好作品染色、清洗、脱水、晾晒等工序的小组分工;最后是作品展评,学生互评互学,教师点评。
优点:学生兴趣浓厚,热衷于对扎染技法的尝试探究,获得了非常好的课程体验效果,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完成课程设计目标。不足:学生在课堂的后阶段出现纪律混乱现象,部分同学较早完成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遵守纪律,有的同学拿着手套当气球吹、有的拿着橡皮筋乱扎玩物,也出现过学生一窝蜂挤到染缸前去染色,染液滴了满地板等现象;部分学生的作品捆扎不够牢固呈现效果不出扎染的蓝白效果对比。
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需要对课程做详细安排、难易评估、预想效果,切忌为追求作品效果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学生对基本技法的掌握,合理安排每个制作步骤的时间。?
笔者先后运用工业染、植物染在六、四年级中做了示范课,学生对扎染艺术有了较好了解,很好掌握了扎染的基础技法,较好完成教学目标,该课程提高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扎染社团、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扎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扎染艺术文化传承与运用的重要方式。
三、扎染艺术教学作为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推广
(一)分内容教学
扎染校本教材可以从对扎染文化历史、审美情趣、染料、扎染基本扎法等多方面,结合教学目标调整课时。
例如,笔者把《让你走进古老又前卫的艺术-扎染》、《扎染——夹法练习》、《扎染——捆扎练习》,分别从了解扎染,到扎染制作,分别从了解文化到学生捆扎基础技法的体验,采用先学理论知识,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注重学生捆扎技法的综合运用,既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保证了学生对基础扎染技法的掌握[4]。?
(二)新课开发,深度挖掘课程内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多种体验,除了基本的扎法,还能尝试蜡染结合,挑战针扎法,虽然制作过程繁琐,但却能创作出非常有个性的作品,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受锻炼,从基本扎法过渡到较为特别的作品,学生需要花更多时间在扎花上,这就需要让学生课堂、课后为创作做花更多时间。基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扎染课堂教学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启蒙课程。
校本扎染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思考,碰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思考、总结经验,才能让课程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M].商务印书馆发行,1926.
[2]孙飞.扎染艺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的价值初探.教育艺术2014.1期。
[3]黄荣华.中国植物染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8.
[4]吴晓明.校本课程“魅力扎染”教学思考.教育天地.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