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永升1 徐春燕2
1.宝鸡市凤翔县董家河学校
2.宝鸡市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从人文的角度理解语文和语文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美的熏陶;从工具性角度理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于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三种。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剖析事理。并列式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连贯式指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在说明文教学中,笔者摸索出“导入----铺垫-----感知-----拓展(第一课时)”或“回顾交流---品味语言----探究方法----拓展训练(第二课时)”四步教学法,意在为课堂教学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巧妙恰当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导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不同精彩“序曲”。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语的设计要注意:结构美、节奏美、含蓄美、理趣美。可以用排比、对偶,感受语言节奏美、结构美;导语饱含情感、语言生动、创设意境,富有哲理,可以感受含蓄美理趣美,使课堂气氛活跃,富有感染力。
如《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杭美景之最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流连忘返。下面我们一起随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本文作者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被誉为“优美的语言艺术家”。 1979年香港一间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邀请叶圣陶写一篇语文。后来摄影集未出版,序文编入了语文教材,更名为苏州园林。
二、交流铺垫,学习说明文
出示问题,学生自查,讨论交流,小组展示汇报。 如《苏州园林》: 这是一篇介绍园林艺术的说明文,属于事物说明文。
问: 1、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
3、说明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准确、简练、平实、生动。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整体把握,感受蕴含的意蓄美
结合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感知整体,感受蕴含的结构美、语言美,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学习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接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出示四幅图片。(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2、本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3、四个讲究能不能调换顺序?
不能,按照主要--------次要顺序安排的。
4、本文是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的?
先总写整体特点,在具体分说这一特点,然后总结全文
5、根据“总-----分 ------总”’理清层次。
一 (1-2) 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和总体特征。
二 (3-9) 具体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美。
三 (10) 总结全文 美景数不胜数
6、苏州园林美在哪里?找出原句读一读,品一品。
采用反复诵读等形式感读、齐受“美”。
四、拓展延伸,仿写简短导游词
可以依据某一段,仿写。如为东湖某一处景点写一简短导游词,要抓住特征,注意说明顺序。可以照样子仿写。如: 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那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
东湖园林以----------,-----------而闻名天下,有“---------------,----------------”的美称,哪里既有----------,----------又有--------------------------的诗韵。
最后,把课堂再次还给学生,请学生 “就说明文学习上,讲讲自己的收获?”一节课,开始于空白,结束于磕磕碰碰的思维碰撞。
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但通过细致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都具有的特征,抓住了不同种的共同点,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归纳为几个类型,分别加以介绍说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整理东湖导游词,为家长导游,介绍景点。并在教室展出交流。
第二课时四步教学是:
一、回顾交流,仿写说明文
叶圣陶通过观察十多处园林特点,概括出一百多处园林整体特征,抓住总体特征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首先说了《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在具体分写七个美,最后总写美不胜收,美不胜数。同学们也可仿照这样的写法来写北方园林艺术的典范--------《东湖》。 首先说《东湖》的地位和特征,在具体分写东湖的美,最后总写美不胜收,美不胜数。
展示交流:学生朗诵自己的作文《东湖》。
探究:我们写东湖美,分写时是游览顺序来写的。那《苏州园林》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空间顺序来写?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不是一一来写,而高度概括出几个类型来写,从全局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所以采用逻辑顺序来写。
二、品味语言,推敲用词准确语言严谨
设计意图:理解语言(用词)准确性,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读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鉴赏”是指对艺术品的欣赏评价,而“欣赏” 指对艺术品的领略玩赏。用鉴赏比较恰当。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是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三、探究方法,体会这样说明的作用。
有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标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小组交流,然后班级展示交流。
打比方 5段 藤萝比作一幅画
举例子 2段 游览者来到园里想说如在画中 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副完美的画
作比较 1段 把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摹状貌 5段 对树木的修剪和栽种着眼在画意的描摹。
分类别 2段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作引用 4段 “鱼戏莲叶间” 注意凡是引用部分要用上引号
多种说明方法的引用,既突出了事物特点,又使语言达到了准确,简明而又生动的效果。
小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总体特征,总分总的精巧结构给人以美的感受,展示了结构美;准确简练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美的感受,展示了语言美;“鱼戏莲叶间” ,……“眼前是一片碧绿的荷塘 ,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 、玩耍。” 这又是一副生动感人的动态画,展示了动态美;山水相依,布局得当,色彩讲究自然之趣,与自然景物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安静现实的感觉,展示了谐和美;近景美,远景美,景连着景,景衬着景,景映着景,近景远景递次展开,美不胜收。给人以映衬美。
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何尝不是风景啊。
四、拓展训练,仿写说明文
介绍东湖,用多种说明方法,推敲用词,力求准确,语言严谨。再次修改推敲。
四步教学法,主要采用辩论、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品味鉴赏的学习方式,仿写的方式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安排两个单元学习说明文,第三单元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是事理说明文。《苏州园林》选自八上第三单元,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了解传统建筑、园林的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的自豪感。由于学生是开始学习说明文,我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课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本单元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叶圣陶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不仅说明性知识强,而且语言多样,给读者想象空间去体会园林的“图画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直抒胸臆,表达赞美、自豪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是本单元第三课,学生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新课伊始,首先要复习说明文的文体常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于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三种。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剖析事理。并列式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连贯式指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复习这些知识都为本科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习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来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体会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美。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是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园林的画意美。
课时安排:本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二课时探究课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美。
四、教法:
我设计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采用朗读法、速读法,训练学生各种阅读方法。(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我还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语言的品味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对于图片的欣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合作学习:讨论说明方法和品味语言这一方面,采取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同时指出答题的规范性问题。
小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总体特征,总分总的精巧结构给人以美的感受,展示了结构美;准确简练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美的感受,展示了语言美;“鱼戏莲叶间” ,-----“眼前是一片碧绿的荷塘 ,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 、玩耍。” 这又是一副生动感人的动态画,展示了动态美;山水相依,布局得当,色彩讲究自然之趣,与自然景物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安静现实的感觉,展示了谐和美;近景美,远景美,景连着景,景衬着景,景映着景,近景远景递次展开,美不胜收。给人以映衬美。
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看风景的人何尝不是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