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天津市河西区住房保障中心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渠道单一的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官民互动和信息公开的多元化需求。新媒体的盛行改变了社会各类信息的公开方式,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信息,而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现代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媒体不断加大力度挖掘可供公开、适宜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吸引公众、服务公众,体现新媒体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多元化
一、互联网时代融媒体的发展
传统媒体向用户传播信息大部分是单向传播,不能及时收到用户反馈。传统媒体受制于自身特点,与大众的沟通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方式不够新颖,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与新媒体远远不能够相比。而新兴技术的诞生,可视化技术、全景相机、HTML5、VR黑科技、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成为推进传播变革的新动力。
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传统媒体的共同点和互补点,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相融合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2018-2019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阶段,从中央级媒体到省级媒体平台,再到县级平台,纷纷投入建设运营,实现了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格局。例如人民日报,有人民网、手机报、微信平台、手机人民网、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微博等众多平台,领跑着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平台阵地建设取得了体系化、多级式、重连接的重要进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浩荡潮流。
二、跨平台融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1.群体事件多发。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影响事件整体态势的发展,如贵州瓮安县6·28事件、马鞍山6·11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上往往会爆发出喷井式的网络舆情,形成相当大的舆论压力,对事件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这类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2.网络“标签”造成网民思维惯性。热点事件的标签往往是对事件的高度浓缩与概括,更容易吸引网民的参与与讨论,如“官二代”、“毒疫苗”、“毒奶粉”等。“标签化传播”既是媒介竞争的产物,也是我国目前网络新闻管理不规范造成的,而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众强烈的公共表达意愿则是“标签化传播”的深层动因。“标签化传播”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有着便于搜索、容易传播的特点,更易符合读者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求。但标签的随意使用,容易造成人们认知的简单化、随意化、片面化、呆板化,让人们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事件的真相,而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大量劣质标签中逐渐丧失,影响整个网络空间的舆论环境。
3.社会阶层的话语冲突日趋激化。媒介生态是社会的拟态环境。活跃度和自由度都更高的社交媒体放大了现实社会中潜在的转型和重构,使许多值得探讨得问题浮出水面。下层市井、草根阶层、弱势群体等新进话语阶层同以往主流精英在同一个开放式、低门槛、未成熟的媒介空间内,表面的喧嚣热闹背后往往在隐藏更深刻的矛盾冲突,使舆论生态呈现出一种多元且不稳定的态势。
4.“新意见阶层”的出现,加强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新意见阶层”是一群特殊的网民,是指在网络上关注时事,敢于直抒胸臆的网民,在社会学意义上并不具备阶层的特性,只能称为群体。他们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往往通过网络发声来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最终目的是促成问题的解决。如青岛大虾门事件,当事人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网上,引起舆论热议,来自青岛市的一家海鲜大排档的一只大虾,一夜之间,将经过几年努力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毁于一旦。还有一些微博大V,如@贵州头条排行榜。2017年7月,微博@贵州头条排行榜发布了关于“贵州铜仁梵净山”的消息,几天之后,人民日报转载,引起网友热议,将贵州铜仁梵净山推上了微博热搜第三位。“新意见阶层”的出现为群众表达民意、抒发意见畅通了渠道,搭建了群众与管理层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空间法制化建设,但也产生了利用网络散播谣言、起哄闹事的现象,网络空间生态恶化,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新意见阶层”重视。
三、强化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与应用能力
1.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建设,依法依规管理网络空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依规有序运行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的一系列要求和措施,为我国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构建互联网法律体系指引了方向。《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里,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空间的法律制度,积极推进网信执法、网络司法、网信普法等工作,网络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加强网络空间新兴和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立法进程。其中,《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公布实施,第一次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目标。201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网民认为网络秩序变得更好、网络舆论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网民普遍认为网络有害信息和侵权行为有所减少;九成以上的网民表示支持政府发起的各项网络治理行动并且对我国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2.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强化网络应用技能。网络素养是个体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遵守基本网络伦理规范,包含对网络信息的获取、鉴别、分类、整理、利用的能力。公民网络素养通常来说是公民在网络社会中的一种自律行为,公民属于互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社会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培育与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是确保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网络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如加强道德模范、好人榜样、文明家庭等正能量事迹的传播;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置多样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如大学生、青少年、中年甚至是老年人,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育;加强网络法律体系的宣传引导,让网民意识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理性客观的发言等。多措并举,整体提升我国公民的网络素养,自发的抵制虚假、谣言、诋毁英烈、捏造历史等信息。共同维护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会秩序,弘扬正能量,确保网络空间的绿色与和谐。
3.强化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创新网站建设和管理,运用创新技术,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保证网络内容安全,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是每个网站建设运营部门的重要责任。借助传统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雄厚的品牌资源、良好的品牌形象等优势,助推网络媒体融合发展。《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经接近18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接近14万个,公务人员微博超4万个。集约化,融合发展,把各级政府网站和公共服务网站打造成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新平台,真正用形式新颖、内容活泼宣传材料和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引导用户思维,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
融媒体平台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包含范围广泛、内容纷繁复杂,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健全网络法律体系、依法管理网络空间;借助于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培育和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利用价值,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