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楠
黑龙江省鹤岗市规划勘测研究院 黑龙江省鹤岗市 154100
摘要: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文章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现状,说明了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环境;泥石流;水土流失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某地的地质环境调查,介绍该地的地质环境与解决措施。
1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现状
1.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该地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壑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0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的力度、深度及广度不断加深,导致××地质灾害已有加剧的趋势。1998年该地地质灾害更加异常活跃,灾害频繁发生,多次造成农田被毁,房屋毁损,交通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全省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据全省不完全统计,至今年9月份全省即发生较大型地质灾害109处,其中滑坡48处,泥石流36处,崩塌25处,死亡人数已达到283人,伤1868人,经济损失数亿元。
1.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有500余家工厂、矿山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及由于矿碴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矿碴泥石流等灾害。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大规模基建,当地居民挖矿弃土堆置在盐井沟,排出方量达数百万立方米,在暴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造成104人死亡,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向下游输送,使成昆铁路孙水关大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并严重影响了下游环境和泸沽镇的安全,后经工程治理才有所改观。
1.3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状况日益加剧
地壳表面的剥蚀、侵蚀营力是地形地貌演变的最主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它的作用方向就是不断将高原、山地、丘陵逐步切割、夷平,由于它的作用,必然将大量的土石带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重力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却相当严重。四川省是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特别是省内泥石流发生程度高,大和特大泥石流的发生是造成省内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西昌东河泥石流沟,流域面积达208km2,沟道长约40km,沟内常年遭受侵蚀剥蚀等外营力作用,由崩塌、滑坡所形成的物源物质达45亿m3;西昌西河泥石流流域面积165km2,沟道长数km,物源物质达19亿m3;南江县白梅亚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流体达900余万m3。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由于侵蚀作用强烈使得沟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断加剧,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并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不适当的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2地质灾害防护措施建议
2.1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由于特定的地形、地层、构造条件,加之近几十年开荒、不合理采矿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致使省内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大,范围广,频度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对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此建议充分利用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建立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防治工作牵涉部门多,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领导,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防灾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轨道,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职责制度,通过立法规范防灾治灾工作,应尽快结束当前临灾随机安排的不确定状态,实现以法防灾,以法治灾。
2.2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
川南地区包括宜宾、攀枝花、凉山州等地市,是岩溶集中分布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为老、少、边、穷的集中分布带,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大部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资源较为丰富。在这些地区,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作用,水资源时空调蓄能力差,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极为突出,城镇及农村人畜用水极为贫乏,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这一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地质资源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却必须面对环境被破坏的尴尬局面,如何实现生产与环保并重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为避免造成更大的地质灾害,必须重视地质环境保护,提高保护力度,推进矿山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0+132.
[2]李颖玲.探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171+173.
作者简介:李盛楠,性别:男,出生年月:1983年11月09日。现住址: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第一学历:哈尔滨市第十五职业高等中学校,专业:计算机及应用;第二学历:黑龙江科技大学,专业:地质工程。2010年01月参加工作。现职称:地质工程工程师。2010年01月至现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规划勘测研究院。现档案存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