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庐州卫生科技学校
摘要:中职阶段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教学相较高中具体性的教学内容来讲有所简化,毕竟根据课业量的配比,中职考验学生的更多的是动手能力,专业课是主要的课程,当也不排除文化课实用的重要性,特别是语文这一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运用,这样在文化课进行综合测评时,才能够有更为广阔的解答思路。那么说到语文的学习,这里我们就要提到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点“诗词”,可以说在中职阶段学生的考核层面除了我们的“诗词赏析”就是我们的“写作”了,而在这一阶段优化学生的写作基本上都死从记叙文与应用文进行展开的,这就避免了学生写议论文表述的难度,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讲有相对容易。学生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考虑与分析上进行多层面的整合,以此就避免了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提出“诗词赏析”在中职教学的作用了,学生在中职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进行的不仅是诗词记忆,同时还有全方位的理解。而理解的“深浅”直接标志着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走向,相对来讲,学生的积累能力上升,文化课的水平增加对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这也就另一层面说出了我们优化教学“诗词赏析”的意义,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保证诗词积累在文章中的引用,让文章更富有韵味,使得整体架构上也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判定。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词赏析;教学方法
正文: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职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来做出对学生的课程指导,因为中职语文偏向于积累与记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需要适当的进行变革,不能等同于高中活跃性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阶段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全堂式教学,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说非常适合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工作,虽然失去了自由制课堂的氛围性,以及课内互相讨论的整理性多面性,但也有相应的回报。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我们课程的聆听,这样就能够为学生节省大部分的习题训练时间,也就真正达到了我们“积累”性教学的目的,因为我们的考核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的缘故,学生有着更为充足的时间去复习去积累,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诗词记忆更加有效果,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针对性。不会耽误学生课内分析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做出全方位的拓展,为整合学生知识做出基础性的教学架构。
一、诗词积累,教学科普是教学前提
首先,我们要讲到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反映了,因为我们诗词的简单易懂,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贴合我们的生活。去为学生科普更多的名人名事,来再次体会我们的诗词分析有重要的铺垫作用,通过背景来向学生引出文章的思想与中心是最为贴合而最为有效的反映。学生在积累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我们的经典字词,经典字句进行记忆与分析,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拓展层面熟知课文背景,这样也能够在侧面处理问题时,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储备,在了解背景与作者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细致化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推向高潮,这为我们进行中心的描摹或是点题都能够起到良好的前景分析作用。对我们进行诗词的理解记忆也能起到促进得到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学“从军行”这一篇古诗时,就可以按照我们科普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方式进行教学展开。我们在进行“王昌龄”的作者普及中来体会诗中所描述的壮阔之景,从王昌龄的生平我们就可以得知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也就为我们进行这首边塞诗的鉴赏提供了向前要点。同时,在背景描摹中我们也能体会出王昌龄对边塞将士的深切赞美,通过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千古名句的颂扬中就可以体会王昌龄对边塞战士卫国卫家誓死守卫的勇气与情怀。
二、字词赏析,细化描摹是教学关键
其次,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字词的赏析了,在我们进行诗词赏析的过程中,不同于高中的全方位描摹,我们高职的教学最为关键的还是贴合“字词”更为多一些,学生需要做到的就是分析经典字词在原文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深彻分析出对原句的细化与描摹,虽说与高中的全句渲染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衬托作者感情而进行的释义积淀,所以我们在引导翻译这一层内容时,做到细化字词的临摹是我们优化教学内容的关键。
例如:我们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这一篇古诗内容时,就可以按照我们所讲的字词赏析来揣摩作者的心境,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的一组诗词的第一篇,文中在开篇就直接提出了对仕途追求的淡泊。一个“适”字直接将仕途官场黑暗的鄙夷做到了精细化的程度,让人能够直接感知到陶渊明对仕途的不屑,真实的反映出对归隐的本心以早就有的感情流露。所以,细化分析并非全句才能够表现感情的真挚,字词点睛也是有声有色之笔。所谓掷地有声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境塑造,升华中心是教学目标
最后,我们要讲到的就是语境的塑造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我们的语境进行把控,从而进行塑造与揣测,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我们赏析诗词的作用,不仅能够对文章的本意与中心进行点明,同时还能够在气氛的渲染下还原时代背景,让人身临其境,这样的赏析复述不仅更加具有浓厚韵味,同时还能够加强景制描摹的细节领悟,达到由语境到意境的升华阶段。
例如:我们在教学“蜀相”这一篇诗词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我们上述所讲到的语境塑造来揣摩课文从而营造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在我们进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赏析中就可以在语境品读诸葛亮对“蜀”的忠心耿耿的过程中来营造出对诸葛亮赞扬歌颂的美名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祯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总之,中职的语文教学属“诗词鉴赏”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学生不仅要学会试着进行翻译记忆,最重要的就是对诗词字词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根源上强化习题的解答和分析,用字词营造意境来点明中心,以此使答案更加富有韵味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胡文青.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信息化研究[J].数码世界,2021(02):108-109.
[2]梁献珍.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J].中学教学参考,2021(0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