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与景观生态补偿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35期   作者:郭子月 郭媛 高明宇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郭子月、郭媛、高明宇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0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于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策略研究得到了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就以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策略及其应用景观生态补偿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实际,分析了建筑设计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在实际中发展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策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以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策略的理论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天津市河西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建筑设计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在实际中发展建筑设计与景观生态补偿融合应用的建议。
        二、对于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重要意义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生态绿地的设计面积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过多的绿地面积会挤占原本就不多的建筑面积,但是过少的绿地面积又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需要。而景观生态补偿并不仅仅是增多生态绿地面积而已,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兼顾原有的生态景观,通过建筑设计弥补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维护生态平衡。
2.1弥补生态破坏,维护生态环境
景观生态补偿主要就是为了弥补在各种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保护,也是在新时期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对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进行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的美化,这更是在践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宗旨,这也是能够为生态保护做出新的更高水平的贡献。
2.2丰富建筑设计,提升建筑质量
丰富建筑设计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极大完善,更是提升建筑设计综合质量的有力手段。对于每一个建筑设计而言,不仅使在建筑物的设计上要做到尽善尽美,同样要让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和设计的建筑物完美融合,生态补偿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建筑设计的美感,更是对于建筑设计的社会效应的极大提升。更大面积的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部分。
        三、建筑设计人性化
        21世纪是一个被艺术生活所熏陶的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在逐步向个性化迈进,如何能在一成不变的强调整体性的建筑风格基础条件下,勾勒出一幅既能体现个性又能最合理、最满足人类需求的设计图,是对每个建筑设计师最大的挑战。人性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对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进行综合处理;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综合满足经济效益、使用性能、美观舒适、环境优美等一系列要求;对建筑当地的文化特征要做适当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主要是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具有原发性和持久性,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3.1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建筑设计应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生态循环圈中,从整体角度出发考虑能源和资源的流动,综合考虑容纳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筑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以及生产等,从而使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发生改变,并朝着良性循环的模式发展。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对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貌特征、气候的变化以及当地的经济与物资环境等进行一定的了解。
        3.2建筑设计一体化
        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

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危害人体的辐射、电磁波及气体等各种污染;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注意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地方文化的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工艺、材料及生产技术。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景观生态补偿
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是景观生态补偿的重要措施,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通过适宜的景观设计途径,来减少建筑在建造和使用全生周期中可能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与负面影响,达到增强建筑及其环境所起的缓冲和补偿的功能。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为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景观格局、绿地、生物多样性和美学等进行生态补偿,可增强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结构,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4.1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
        持续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在景观格局上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功能缺损和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格局全面的、决定性的影响着景观,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是城市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在持续城市化条件下,为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可采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方法,对城市景观施加积极干扰。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绿地系统的平面和空间布局、城市景观的整体格局、水系和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不同的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景观格局。为城市景观的全面、健康演进,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应兼顾各等级尺度,在不同尺度上作相应的格局优化。
        4.2绿地系统补偿
        非生物要素在城市化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增加,建筑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绿量,平衡生物与非生物比例,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来进行补偿:第一,把握绿地与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的关系,协同城市设计中绿地系统的演进与城市化,各种因素相互限制、相互激发。第二、城市植物与群落栖息地要区别对待。引入适宜群落结构机制,维持自我更新,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建筑设计应从立体入手,把握生态系统的回复与培育。
        4.3水的利用与补偿
城市中重要的淡水资源为雨水,但其中相当部分白白的排放掉而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还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要利用建筑中的不透水地面将雨水收集起来,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例如天津某建筑节能技术展示中心的建筑设计完成并应用后,该建筑可以将雨水进行利用,并向城市补充地下水。在这例建筑设计中,收集场地中的雨水以后,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和毛管渗滤,作为景观用水。绿地保水能有效的减少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绿地系统中植被的绿叶、根系和土壤中众多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能,绿地保水系统也改善了植被的生长条件和建成环境的质量。人的精神和健康问题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增加自然视觉和自然体验可缓解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的视野中绿色比例占多少称为绿视率,有益于人的健康的绿视率应达25%以上。城市景观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建筑等人工要素,进行严格的视觉设计才能达到这一标准。
        五、总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提出在运用各种建筑景观设计对景观进行生态补偿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坚持,景观生态补偿具有延续和前瞻性,因此希望景观生态补偿这种设计手法能在设计前就纳入考虑,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向各个方面更好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罗建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5,(1):113-113.
         [2] 吴正旺,王富平,栗德祥等.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J].建筑学报,2008,(9):84-88.DOI:10.
        [3] 吝鹏飞.生态建筑表皮与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DOI:10.7666/d.Y2555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