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宇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南通 26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发展速度也在加快。相应地,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效益上,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后浇带是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可以说,后浇带的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一个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它是现代建筑业不可缺少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土建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的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施工中经常设置后浇带。后浇带能有效防止因施工控制和施工工艺引起的渗漏、开裂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由于在施工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在各种温度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热膨胀和冷缩。如果膨胀应力超过建筑物的极限,建筑物就会开裂。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梁、底板等部分构件上预留施工裂缝,然后结合相关要求,用混凝土填充这些裂缝,使建筑结构更加完整。
1对于后浇带技术的陈述
1.1后浇带技术的概念
根据国家标准对后浇带技术的界定,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后浇带主要是指混凝土施工工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在结构中的不良现象,或因沉降裂缝,所以在符合施工前提的前提下,需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设计。在基础底板或墙体结构中预留有相对宽度的临时施工缝。这项技术是一项具有很高优势的新技术,其价值非常高。其目的是减少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问题。它可以降低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的概率,最终可以使住宅建设稳定运行。
1.2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原则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后浇技术的应用,一般需要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分别是主原则和次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是释放压力,第二个原则是抵制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它包含很多环节,如高层建筑的主楼或裙楼。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往往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同类型的沉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和沉降问题,应采用后浇带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相应的目的。其基本原则是:首先从建筑物各种结构的强度性能出发,进行合理有效的计算,然后检验结构应力的准确值,最后设计后浇带的施工阶段。
2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有很多要求,如特殊造型引起的柱的受拉荷载,或高层主楼与裙楼的分离等。从设计的角度看,建筑的整体性是相反的。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内部结构必须是独立的,建筑物本身不应有裂缝是一个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浇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后浇带法是一种不同时期的人工裂缝修补措施。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将高标号混凝土灌入临时裂缝中,形成整个结构。
后浇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解决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问题,而且可以缓解混凝土收缩引起的钢筋变形,降低施工风险。在施工中,预留人工临时缝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一般在30~40m之间留100~1000mm的接头,接头内钢筋一般弯折或搭接。在后浇带施工中,搭接钢筋需要人工拧紧。
3后浇带施工技术各项要点
3.1对于各项材料的选择
现阶段,有关人员在挑选混凝土时,必须从质量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和应用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材料的科学使用。这样就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将混凝土的性能控制到最大。在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阶段,经常采用清水混凝土进行现场浇筑。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具有施工难度小、质量好、后期维护方便等优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设项目中。施工期使用混凝土时,应详细检查混凝土性能,使人员操作符合基本要求。另外,混凝土用量要合理,防止工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工程质量。
3.2合理的设计后浇带
在工程正常施工过程中,如需现场浇筑后浇带,应考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张力。一般来说,我们的现场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指导工人控制后浇带的长度和宽度。整个后浇带应在结构的横截面上进行。其中,建筑工程中的后浇带将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不同的位置确定。例如,如果地下室外墙有后浇带,将使用平缝和直缝。如果在基础中出现后浇带,则需要对后浇带的基础垫层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缝中的积水清理干净。假设施工时间为雨天,每隔50m设置一个集水坑。这样,雨水就可以储存起来,实现排水。另外,现场技术人员可根据现场不同的受力情况设置后浇带,并根据不同的断面进行更换。
4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运用
4.1择选合适的断面形式和浇筑时间
在施工环节的实施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明确后浇带截面选择的重要性。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应重点控制后浇带的选用过程,使其与截面形式相一致,全面控制施工裂缝。另外,浇筑时间的选择也是后浇带施工的重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浇筑行为可在施工项目实施两小时后实施。同时,在进一步的施工功能得以实施之前,需要对已浇筑的部分进行处理。相反,施工安全问题很容易出现。
4.2对施工间距和宽度进行合理把控
后浇带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保证工程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对施工间距和宽度进行综合控制,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对现阶段施工发展情况的分析总结表明,大部分楼层不到22层,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效应,作用在钢筋上,这一环节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环节立即将其切断,以利于施工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质量。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技术人员可以有效地利用后浇带技术对钢筋进行切割,然后进行焊接处理,从而防止下垂和弯曲。此外,施工技术人员还应合理控制施工宽度,最佳状态为7米。结合实际施工需要,参照设计图纸的内容和数据要求,体现了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
4.3浇筑材料的择选
建筑物浇筑施工是后浇带施工的关键内容。在实施本施工行为时,相关施工人员应总结浇筑施工的特点,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浇筑材料,以保证浇筑材料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为工程质量的提高带来相应的保障。
在实际浇筑施工过程中,浇筑人员需要重点清理建筑物裂缝。有些裂缝可能有污水或灰尘,然后逐渐加强裂缝的清理力度。清洗工作完成后,应保证浇注构件的润湿性,时间应保持一天。由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收缩和膨胀问题,应改进混凝土浇筑工艺,浇筑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选择收缩最小的混凝土材料。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可适当加入碱水,增加混凝土的粘结性,从而大大提高工程本身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振捣工作是浇筑施工的另一项重点内容。这时,技术人员要严格控制材料配比,加强振捣工作的实施,使之更加有效。
4.4后浇带保护应用
后浇带的保护按不同的浇筑时间进行。后浇带的膨胀应根据收缩量来判断。浇筑时间一般可在施工后40~60天确定。建筑物沉降部分停止后,沉降后浇带扩大。对于一些特殊要求,如需要保持不间断的湿润,可以提前配制一些水泥砂浆并铺设在后浇带接缝处,但砂浆的成分必须与现浇混凝土一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施工技术人员的重视。它也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了一定的保证,降低了工程裂缝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保证了施工质量,无疑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闫文凯.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30):211-211.
[2]梁敬侠.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2013,15(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