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靳松
[导读] 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靳松
        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中心小学
        
        摘要: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从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入手,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要,动手操作是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经历、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
        从传统的理念上看,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材料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学生也可以实际的操作,增加数学学习的经验。但是,一般的情况下,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构建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可以参与其中。另外,与教材配套的材料较多,但是师生之间合作与重组的材料较少。按照素质教育的方向看,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长久下去,就成为了成人化的趋向,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形式不能匹配。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在成人的基础上,进行“预设”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难点问题,但是学生很少出现亲自操作的情况。针对于一些复杂性较大,需要亲自操作的活动,往往也就是进行反思,然后,倾向于验证性的操作。
        (二)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操作活动一般都是按照教师备课的需要进行实施,学生的操作兴趣不足。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形势下,动手操作学习应该是在学生的困惑与好奇之心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并不是教师的成人想法。例如:“分数乘法”学习的时候,数学教师会提出“两个3/7的和是多少?”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会先抢答,但是这个时候,不少数学教师,并没有理会抢答的学生,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备课进行设计教学。进行“涂一涂,算一算”的操作活动。结果不少学生直接在小纸条上图了6个方块,之后,就以为完成了任务,对于操作也没有了任何的激情。接着,操作活动成为了教师认为“完美设想”的手段。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超出预想的结果,这些结果,不少教师会视为“错误”被教师刻意回避。只有按照教师备课的操作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样长久下去,教师这样凌驾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
        (三)操作学习深度不够
        从一定程度上看,动手操作主要是在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操作学习在与知识融会贯通的情况下,还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例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学习的时候,计算“68÷2= ”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口算,或者是分小棒的方式。但是这个时候,教师突然说“列竖式”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就会显得特别的突兀,没有过渡性。


        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
        数学教学不断创新发展渐渐脱离了传统模式,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而创设场景也是数学教育创新教学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手工,为小熊做一个家,但是这一个小手工需要准确的长度测量,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做手工的同时渗透测量的单位有哪些,以及测量的方法,在做完手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测一下,他们最喜欢的书本、铅笔、玩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二)与生活实际联系,培养学生动手习惯
        数学问题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动手习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准备 100个糖块,问学生每人分几个可以全部分完,那每人分十个可以分几个人……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下,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在数学教育中,精心的教学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生命火焰。因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调整,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数学教育的意义。
        (三)多彩活动,体验动手的乐趣
        事实上,只有让理论知识回归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多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两个长方形,长分别为10 厘米,4 厘米,宽分别为 2 厘米,6厘米,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做几个长度为一厘米的正方形,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看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能拼成这两个长方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便可引入面积的推导公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数学课程教学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积极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见识不断得以丰富,也能使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高。
        (四)创设表现机会,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将数学融入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提升交流,表达,协作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习,并给每一个学生恰当的鼓励。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讨论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让他们一共做25 个纸飞机,这就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小组用数学分数的方法,有的小组用数学图形的方法,而有的小组用方程式的方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2]王新民.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13( 11) : 55-60.
[3]陈理宣,黄英杰.论基于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的知识教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12) : 20-25.
[4]李培芳.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发展[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