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713600
摘要: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城镇河道面临着堵塞等问题,难以发挥出城镇河道的防洪、排泄作用。为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地区都将河道治理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城镇河道治理需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维持河道周边生态的平衡。为实现城镇河道的各方面效益,在治理模式与技术的选择上,必须考虑生态性,应用生态治理模式与技术,避免治理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河道治理设计;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但由于部分设计单位内部管理和设计理念存在一些问题,使河道治理的最终成效不尽人意,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是采用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提高防洪与排涝标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水利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已不满足新时代治水思路和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水环境整治工程及相应的亲水景观设置,改善了河道综合水环境,工程实施后可促进河道综合功能的发挥,为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和措施进行探讨,供参考。
1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的规划方案
目前大部分河流都没有编制系统的河流规划,特别是目前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由于受投资限制,并非整条河流一次性系统治理,都是按河流分段下达投资计划,分段治理,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如何处理好上不游、左右岸关系,如何合理确定洪水治导线、各防洪保护区防洪排涝标准及相应的工程措施等,导致河道设计流量和设计洪水位分析计算成果与实际差别较大,造成工程投资浪费或防洪工程存在不安全隐患。
1.2缺乏必要的前期基础资料
根据相关规定及设计需求,设计单位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但由于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任务重,大多设计单位设计任务繁重,项目法人要求设计服务工期短,设计人员没有认真查勘工程现场,必要的基础资料收集不全,甚至缺乏必要的勘探资料,更没有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造成设计文件质量差不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1.3设计思路缺乏创新
目前一些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为加快设计进度,直接套用已建工程设计成果,不能按照本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设计工作,缺乏适应性和创新性,特别是没有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部分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就单一的水利防洪工程进行设计,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方案比选,不能确保河道治综合理最终效果。例如对城市或建制镇河道,可结合城市绿地规划等,为改善景观效果,防洪堤可采用微地形或结合城市道路实行以路代堤,并适当设置亲水平台或栈道,迎流顶冲部位可设置生态护岸,在非洪水期间,可作为居民休闲公园;防洪排涝涵闸的外形也应专门设计,应与城市总体格调相一致。而对于山区性河道由于河道坡降大,洪水陡涨陡落,洪水流量大,且干支流洪水遭遇情况复杂,河道洪水流速大,对河道岸坡冲刷毁坏严重,应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并认真分析计算冲刷相关成果,选择可行且可靠护岸型式,确保安全。
2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优化策略
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护岸工程和堤围中的应用
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堤围是河道治理中的重要结构。
在进行堤围建设或加固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生态设计理念选择适合的治理方式,在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堤围结构的设计,同时也要保证其功能性与美观性。相关治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堤围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建设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河道裁弯取直、渠化等等,尽可能保持河流的自然属性,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生态环境,为周围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治水。此外,在选择护岸结构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比如渔道结构、浮岛结构等,这些护岸结构能够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减少破坏河道建设的行为。
2.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
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包含的技术种类较多,比如人工湿地、水生植被修复、生态浮岛技术、微生物强化脱氮技术等。与其他的生态治理技术相比,水质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相对便捷,灵活性相对较高。然而,不同的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的作用有所区别,比如,微生物强化脱氮技术主要是为了对水体进行脱氮处理,使得水质更加透明;而水体高效底泥改良技术主要是为了进行水体除磷处理。近年来,随着城镇河道治理项目的增多,水质生态修复技术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技术的应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不过水质生态修复技术的适用性不足,在较宽的河道中能够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
2.3河道线型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同样需要加强河道的线型设计。河道线型设计要以河道的流向为基础,在基本保持河道原有轮廓的基础上,进行河道形态、线型等的些微调整与优化,使河道整体设计能够符合城镇总体规划与建设的要求。在河道的线型设计上,主要包含河道与道路交叉设计、河道周边道路及河道本身的调整与优化。在河道线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重点把握河道转弯、半径等方向上的河道设计,将相关的参数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使得在特殊的河道结构内,能够形成曲线模式,使得整个河道呈现出光滑曲线的形态。在河道裁弯位置处,设计人员需尽量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态特性。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以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泄能力为基础,从河道的具体形态着手,保障河道各方面功能的实现。总之,河道线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充分考虑河道多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避免单纯为了把持河道良好的线型设计而对河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4河流护岸生态治理
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使河流护岸在水体与陆地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边缘效益,河流的变化将会直接体现在护岸上。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在河道护岸的建造方面,人们更关注的是护岸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种情况下,护岸建设时多选用砌石、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在陆地与水体之间起到了隔离作用,导致河岸生态功能难以实现,且这些护岸的使用使得河流的自净化能力、生态恢复能力较弱,河道常常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消失等问题。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河道护岸需要关注生态效益,从生态性的原则着手。首先,对河道两侧的岸坡实施必要的修理;其次,应用格宾网护岸。在这种护岸下,金属丝编成的网眼网笼中填充了块石,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柔韧性、透水性与抗冲刷能力,能够在河道生态系统中发挥其生态功能。此外,这种生态护岸结构下,还可以进行植物的种植,而这些植物对边坡又起到了一定的加固作用,使得边坡更为稳定与安全。
结束语
综上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归纳总结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措施,供参考。由于我国河流众多,水文气象条件差异大,读者应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策,严格遵照有关规程、规范,因地制宜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相关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河道整治.珠江水运[J],2008(12).
[2]林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走在前列.青岛日报[N],2017(11).
[3]徐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5(1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