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德1,李斯妍2*,牟若群3
(1.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昆明 650500;
(2.2.云南大学 体育学院,昆明 650504;
(3.3.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500
摘要:为加强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引入组织文化这一企业管理理念,为运动队建设与管理提供新的视角,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体育文化建设需要紧密契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阐述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讨论目前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现状、分析运动队组织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运动队实际发展状况尝试提出运动队组织文化体系建设路径的初步设想并提出有关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的探讨:如重视思政教育促进其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以人为本优化运动队资源配置,规范行为提升运动队形象,营造和宣传运动队文化氛围。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组织文化;影响因素;建设路径
一、前言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国际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我国运动队在国际赛场上不断实现成绩的再突破并且提升国际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运动队既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整体,组织文化是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实践证明组织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给成为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因为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进我国运动队的科学化管理进程。
二、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涵
运动队文化也就是运动队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由组织和组织成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奉行的最高目标、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等构成[[]]。有组织的团体就会有组织文化,运动队包括领队、教练员、队员等在内共同拥有成为奥运冠军的最高目标,有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建设体育强国的理想信念,具备统一的训练和管理制度,共同捍卫以及传承着中华体育精神。
(二)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科技水平的进步,文化软实力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焦点和价值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比赛成绩、突破记录等硬实力的较量,开始更多地关注比赛的本质意义与运动员个体成长[[]]。因此运动队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运动队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
在对于国内外有关组织文化研究的文献梳理归纳过程中发现,定性研究方法在组织文化研究发挥着主要作用。在社会经济与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进程中,组织文化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在管理领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管理人员重视,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具备许多优点,能够帮助多个领域中的管理者更好地挖掘组织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从而开展相对应的管理活动,促使其完善与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灵活运用方法于组织文化的研究中是管理者与组织文化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Shein(1987)在组织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贡献不仅在于组织文化模型的构建,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他在书中所阐释的研究方法是长期的扎根和深入的访谈,重视通过实地观察直接获得原始资料,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实地访问调查,尽量以理性和科学的视角屏蔽干扰信息、抛除成见、不停留于表象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研究资料。这种方法可以看做是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延续,用传统的方法、简洁的文字解答管理领域的难题。
吴亚琼(2018)认为定性研究又被称为“质性研究”,包括了多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表明定性研究在组织文化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优点,它能够直观感受解释现实世界和社会现象,能够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定量研究相互配合,给研究者足够的空间诠释研究对象;但也要认识到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缺乏对照广度、研究基于个体经验的描述、未考虑足够多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客观性等问题。
随着组织文化相关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发展,采用量与质并行的多元研究方法将成为组织文化研究的较优选择。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国优秀运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不少优异成绩其运动队内部的管理制度、共同目标、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等要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的实地考察以及对教练员、运动员和队伍管理人员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沿袭的一代代独有的训练体系与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并内化为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模式,如何把无意识的东西用有意识的东西呈现出来是运动队组织文化研究的难点。因此在运动队组织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运动队组织文化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分析和总结,弥补定性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再加上定性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对象的全面解释和阐述,能够达到更佳的研究效果。
四、运动队组织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项目特征
不同运动项目的项目特征影响着各队的组织文化。如竞走项目之所以充分体现了运动员和运动队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因为这一项目不仅需要超高的耐力,而且对技术动作要求非常严格;竞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灵活利用技战术,包括对全程速度节奏的把控、对环境因素的利用、对基本动作的节能需求以及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的心理调节能力。它与体操难美型项目或是篮排足团队配合型项目所体现的项目特征不同,因此它们追求的文化也独具特性,是不同项目运动队在各个发展阶段过程中时代精神和品质的积淀与传承。
(二)运动队层面
在一个运动队当中领队和教练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领队与教练员配合共同制定队伍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促进实施,完善训练比赛和生活管理制度,需要从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上从上而下潜移默化地指导运动员,可以说领队、教练员等塑造并且引导着一个运动队的组织文化[[]]。
(三)运动员层面
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对于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价值取向、政治信念、社会公德等[[]]是构成运动队组织文化精神层面的子要素;科学文化素养是个人文化基本知识的综合体现,对于人的思考方式、情感态度、社会认知[[]]都有重要影响;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帮助自身在体育比赛的激烈竞争中以一颗平常心和百折不挠的心理韧性取得胜利,而且其优秀的心理素质能够对其他运动员起到带头和激励作用、丰富着运动队的组织文化。
五、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重视思政教育促进其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以运动员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运动队全体成员提升自身素养和道德素质、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为:(1)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缓解教训矛盾,配备专业随队教师,个性化设计教学方式,提升文化学习效果,注重把握运动员的思想动态,提升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二)以人为本优化运动队资源配置
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回归到人本身,“人本化”是运动队管理的重要依据[[]]。具体优化运动队资源配置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善队内工作环境,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竞争机制,提高人员配置合理性。(1)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保障运动队体育场地设施、饮食、医疗、后勤、住宿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保证运动队伍的训练和比赛需求,让运动员教练员更能专注于比赛训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内耗[[]]。(2)在运动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体育管理的原理[[]],从运动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队伍的整体性,统筹考虑各方因素,使队伍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法规制度和人员形成有效封闭,形成有效的运动队管理系统从而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3)竞争不仅存在于比赛之中也存在在运动队内,如何将队内竞争内耗转化为良性竞争需要尊重队内每一个成员保障每个人有充分的表达的权利,构建队内和谐关系与良性竞争机制。(4)科学选拔后备人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构建并优化教练员竞聘机制,保障科研团队避免教练员“一专多能”过度消耗除训练比赛上的精力。
(三)规范行为提升运动队形象
一个队伍的对外形象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与运动员的个人行为和精神品质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一句话或是一个行为都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因此任何运动队的运动员是否具备优秀的体育道德风尚是提升运动队形象、提高运动队社会地位与竞赛成绩、处理公共关系的关键。
(四)营造和宣传运动队文化氛围
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的最显著特点,运动员在体力精神上的超负荷超极限会导致身心的极度疲劳,开展好队内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和宣传运动队文化氛围是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员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有共同爱好的队友,从而形成精神纽带有助于集体意识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能够丰富运动员紧张、单调的训练比赛之外的日常生活,完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环节,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社会性;能够丰富和充实运动员内在素养、提升运动员的文化自信和营造整个运动队的文化氛围。
六、结语
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运动队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促进运动员个体成长、改进运动队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方法加以选择,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运动队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组织内各层次的影响因素,促进整个组织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同时将具体建设途径落到实处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瑶. 我国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孟欣欣.我国体育组织文化塑造的意义与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04):119+121.
[3]吴亚琼.定性视角下的组织文化定义和研究方法[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29):116-118.
[4]文红为,俞继英,陈晓.我国优秀运动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5):24-27+35.
[5]顾金凤.新形势下加强我院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65-67.
[6]吴桂梅.以人为本——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足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64-65.
[7]白杨. 中国乒乓球队组织文化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8]付杰.运动队管理中人际内耗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04):63-67.
[9]杨娟娟.上海金融学院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578-579.
作者简介:徐兴德(1984,6-)男,汉族,云南曲靖,本科,正高,研究方向:竞走项目专业训练与实践;
作者简介:牟若群(1986,2-),女,汉族,山东庆云,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通讯作者:李斯妍(1997,3-),彝族,女,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课题:2020年度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文化名家研究课题方案“以项目文化建设促进云南省竞走优势项目软实力提升”(编号:YNWR-WHMJ-20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