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查娜
[导读]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养成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基于此,本文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青少年活动中心附属幼儿园 查娜   016200

摘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养成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基于此,本文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学活动;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1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所面对的第一个社会型、集体化场景。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年龄越小,习惯的培养越容易。因此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幼儿习惯的养成方面,除了学习习惯的养成之外,还要重视幼儿学习环境的创建,以及幼儿榜样的树立,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达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目的。
        2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2.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将图片、音频等相互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幼儿能更好地参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体会到轻松快乐,更加自主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幼儿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文字信息幼儿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幼儿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以此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在以《龟兔赛跑》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准备了视频短片,让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以及我的有效指导,体会其中的知识内容。还需逐步将幼儿带入创设的情境当中,通过一些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故事中为什么兔子会以为自己可以赢得比赛?为什么乌龟有自信参与比赛?兔子为何最终没有获胜?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最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故事重现出来,通过此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需要虚心,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进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如此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2.2卫生习惯的培养措施
        对于幼儿来说,卫生习惯一般表现为按时作息、按时吃饭、勤洗手、不挑食、保持卫生等方面。教师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以班会的形式向幼儿讲解每日的卫生流程,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使幼儿在离开幼儿园之后仍然能保持较好的卫生习惯。



        而对于幼儿挑食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午餐时间向幼儿讲解健康知识,通过各种食物的分析使幼儿理解健康饮食的含义,还可以加入一些动画、视频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
        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确保观察有重点。记录的信息需具有客观性,要在此基础上分析幼儿出现各种行为的原因,这样纠正就会比较容易。如看到教室中有碎纸屑时,教师可以先询问,此时不管幼儿如何回应,教师都不能大声呵斥,而是要逐渐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习惯不好。还可以适当提问:“小朋友们,我们看见垃圾在地上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捡起来,放在垃圾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而垃圾桶就是垃圾的家,而且良好的环境也能让大家玩得更开心,大家说是吗?”借助这样的交流,幼儿都能明确以后应该如何做。
        2.3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幼儿的日常生活,所以这对于幼儿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说没有帮助。为了促使幼儿可以将教师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中为幼儿创建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调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就能够遇到的情境,让幼儿去思考在该种情形下自己应当如何去做。
        2.4合理运用儿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众多幼儿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幼儿时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弱,他们活泼好动、喜爱玩耍,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幼儿的智力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儿歌就是引导幼儿认真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在幼儿洗手过程中,我将《洗手歌》播放给幼儿学习。儿歌内容简单,能够营造欢快的氛围,幼儿也喜欢各种儿歌。他们在唱的过程中,能够将其中的内容很好地记忆。通过多次的歌唱与倾听,幼儿能学会洗手方法,当他们开始洗手时,就会想到自己学过的《洗手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洗手的方法,按照
        《洗手歌》的顺序和步骤,清洁自己的小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儿歌让幼儿学会必备技能,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不是为了用儿歌让学生获得快乐,将课堂完全变成儿歌课,仅仅是运用这种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性阶段,教师必须灵活科学的使用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帮助幼儿认识正确的人际关系,随后利用科学的讲解让幼儿形成卫生安全意识,最后通过生活化情景教学,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彩桃.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家长,2020(29):175-176.
[2]袁香.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236+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