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言潜能开发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下   作者:唐莉
[导读] 潜能研究专家认为,人的潜能,泛指人的潜在能力,是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力,没有实际化、外显化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而且是十分巨大的,中学阶段的语言潜能也是如此。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或受到外界的刺激,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一旦潜能被挖掘并使用,学生将会在学习上取得较突出的成果,同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唐莉

        一. 问题的提出
        潜能研究专家认为,人的潜能,泛指人的潜在能力,是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力,没有实际化、外显化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而且是十分巨大的,中学阶段的语言潜能也是如此。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或受到外界的刺激,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一旦潜能被挖掘并使用,学生将会在学习上取得较突出的成果,同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从世界教育的改革形式来看,各国都很重视对学生掌握语言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语言学习特色和效果是学校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语言潜能,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目前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科的教学大多注重语言知识教授,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往往只注重测试结果,不注重交际或不会交际;或者只能机械模仿甚至只能背诵课本上的段落。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教育发展应以人为本,国内外研究表明,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包括语言方面的潜能也应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下激活。教师和学校为学生创造的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使语言的潜能得已开发并使用是可行的。主要表现为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将语言知识多渠道的输入,使学生形成记忆,然后创设情境带动语言的多方的输出乃至准确、精彩的使用。
        四.研究目标
        针对上述在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英语教学的要求,我们确立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研究目标,由教师以适当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知识构成特点,激活、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具体细化为:
        1.听  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为学生的语言输入创造条件,除课堂教学和日常语言表达练习外,学生从大量阅读、英语同时包括听懂外籍人士熟悉的专题讲座等方面。
        2. 读  能读懂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专题性小论著,作为语言输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3.说  在生活、学习中较准确、得当地使用语言,自如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专题性的观点,以及对事物的评价。
        4.写作 充分使用已输入的语言进行写作,表达对某些问题、现象的看法或形成书面报告。
        以上四个目标,前两个是前提,学生听和读的内容是为学生提供说话和写作的话题,是学生模仿、借鉴的参照,学生可以将吸收的优秀语言提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原有的语言,并将其输出,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实践的策略
        1.为学生设置特色校园环境,浓厚语言学习氛围
        学生输入语言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潜移默化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学校环境中设置了多个标语牌,其中包括提示语、学校简介、办学理念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经典语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行百里者半九十……汉英双语的格言警句有:善始善终(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吃得苦,方知甜(If there were no clouds, we should not enjoy the sun.)……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这种非教学目标性、由学生非教学接受行为产生的重复性记忆,往往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形成知识的积累。
        2.选用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为学生语言输入创设环境
        语言使用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而语言使用的基本途径是语言的输入。语言的积累,首先是对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与掌握。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沉浸到一定语言环境中,才能将书本上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文学科选用经典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英语学科选用融政治、经济、文化、人际交往、购物等知识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材料,以词汇容量大,内容丰厚,句式多样等培养学生语言使用和能力。对于选文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语言模仿。实践目标主要表现为:多输入词汇、多记忆语境、多阅读选文、多角度接触、多口头交流、多书面写作,实现语言多输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多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挖掘学生语言潜能
        3.1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开发学生语言潜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渠道,注重在教学环境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语文和英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从创设良好情感环境、良好课堂机制、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入手,结合内容丰富的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多管齐下,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即创设多种利于学生使用语言的环境,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使用语言,实验过程中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教学,体现了全面性的原则。
        3.2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挖掘学生语言潜能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另一个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渠道即为多种方式的语言训练,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我们语文课堂上设置“精彩五分钟”,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多角色Duty,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


语言训练被教师安排在每一个语言知识学习之后,是对刚刚学过语言知识的复习和运用,是语言的输出过程,也是学生在输出语言的同时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
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在每一个阶段不完全相同的特点:教师遵循层次性的原则,在语言训练的时候,设计难度梯度不相同的练习题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予以布置,便于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猜谜、首尾接龙,即兴演讲和评价等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语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学生在难度适于自己的语言训练中表现很好,得到老师的肯定,并有所收获。课堂语言训练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自觉和由趣味引发的使用意识,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
        3.3英语学科辅以开设由外籍教师教授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明尼苏达大学的修辞学教授斯狄尔博士曾经指出,人们在清醒的时间里,有80%的时间是进行人际沟通,其中45%的时间用于倾听。受此观点的启示,为了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我们在实验班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开设了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心理学课程,一方面进行用英语教授心理学课程的实验,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我们与外籍教师经过协商,在课程学习中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从听力入手,让学生熟悉语言、积累语言;以讨论、访谈等方式作为学生结束此项课程学习的考试方式,着重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用英语教授心理学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与外籍教师的直接对话,创设了更多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并能经常得到外教的亲自指导,用英语表达意思的方式更加灵活了;源于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收获,对教材内的英语学习起到了必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我们认为这也是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使用的良好渠道之一。
        4.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创设良好的课外交流和实践环境
        4.1通过创设创造性语言作业,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潜能,而且是十分巨大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尤其是语言潜能,如果能在一定范围内或受到外界的刺激,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而要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就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条件,创造多维空间,鼓励他们去大胆实践。其中,专项语言作业就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在英语教学方面,英语手抄报就是很好的形式,更应具有创意,吸引人,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之后,全班分组,各组利用网络等信息源,合作完成作业。
        特色作业是一种延伸,甚至可以是一座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这就是创造性作业的独特之处。顾名思义,它注重创造性:即以创造性的作业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语文学科尝试写作沙龙,基于自媒体的创作;英语学科布置手抄报等。在特色作业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通力合作,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特点,调动所有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们以已学知识作为支点,利用创造性作业这一杠杆,撬起了更多的东西,即丰富的语言,并将之灵活运用,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达到了深挖语言潜能的目的。
        4.2戏剧节、演讲比赛、英语角、口语大赛等专题活动对学生语言潜能开发的特殊意义。
        根据学校的办学鲜明特色,语文学科坚持每年一度的演讲比赛和戏剧节,英语学科坚持“英语角”“口语大赛”。借助这两个学科得天独厚的活动,实验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将其利用,作为课题实验的阵地。
        戏剧节和英语角活动充分借助教材的学习内容,将课本知识有意识地延伸和深化。该活动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搜集、编写各种题材、类型的短剧和节目进行交流。其中包括由学生自己编写剧本的剧目和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专题讲演、辩论会等等,形式多达十几种。这些活动囊括了书面的语言运用(各种脚本、材料的编写)和语言的口头运用(书面材料的口头表达、各种口头的即兴活动,如辩论、回答提问等)两个方面,是对语言学习的巩固和加强,也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口语大赛则是侧重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和选拔,在每个学生参与的前提下,经过班级、年级的层层筛选,最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决赛,评出各类奖项。活动的设置是学生在特定条件下使用语言必要的实践环境的保障,学生们不仅在英语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而且与其他同学形成了交流,又是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专项的活动为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4.3挖掘语言潜能实践成果——《天外》校刊和“亮点”英语报的诞生
        学生由语言学习而引发的实践并不仅限于各种口头表达的活动。在实验中后期,我校语文组教师创办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校刊《天外》,刊载了大量学生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小剧本……“亮点”英语报纸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诞生,包揽学生学习、生活“万象”,语言实践的创新性可见一斑。老师们力图通过这两项活动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词汇的贮备量,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的、课本上不具备的语言知识;在获得知识后,经过思考学生会将意外的收获撰写成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实际活动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前两项目标是语言输入的渠道,第三项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最后一项是实践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的锻炼。
        通过此两项课外活动,学生提高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五、语言潜能实践研究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1.采用多种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种评价体系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保持长久学习耐力的关键因素,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深入学习;只有深入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语言知识;只有获取较多的语言知识,才能为语言输出作好保障。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书面测试评价的成绩,还将学生语言表达评价、运用实践过程中教师评价、实践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相结合。多维的评价体系能够是我们较为科学地、客观地、多方面地看待学生,而不是一言否定。学生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被肯定,从而树立、增强学习的信心。
        2.语言潜能研究提供给我们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共设计学生调查、测试表20余份,总计收集调查表700余张,统计各类数字不少于千余个。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围绕教学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较大的收获。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为今后长期的语文、英语学科教学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3.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语言潜能很难量化,也很难有某一个标准量作为参照数。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潜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有些甚至可以是不确定因素。我们的研究也只能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做一些尝试和积累,探究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有效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更加准确、精当地使用语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