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明晰·明确——大班幼儿规则游戏中“432”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俞芳
[导读]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研究
        俞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幼儿园  浙江杭州  311266
        【摘要】幼儿园应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规则游戏作为游戏活动的其中一种,以突出的游戏规则性而独树一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实际游戏过程中,我们在组织规则游戏,特别是大班规则游戏时往往存在很多“不守则”“无规则”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规则游戏中利用 “432”策略明朗规则、明晰指令、明确惩罚,提升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循,提升幼儿的游戏能力。
        【关键词】  规则游戏 规则

        一、问题的来源——规则游戏“不规则”
        以突出游戏的规则性,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专门游戏活动,即为规则游戏。在大班年龄段规则游戏中,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孩子们常常共同商讨制定游戏规则。既是规则,就必得执行,但不管是我们的日常规则游戏组织中还是在刚刚过去的集团规则游戏展评活动中,我们却发现了很多体育规则游戏变“不规则”了。
        (一)案例实录
        VCR 1:在音乐规则游戏《跳竹竿》中,由于跳竹竿本是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本土幼儿经验缺乏,看见竹竿很兴奋,教师在讲解规则时,怕幼儿无法理解,一遍又一遍说跳的方法,幼儿却始终理解不彻底,导致游戏时幼儿不明规则而挑战失败。
        VCR 2:在体育规则游戏《小小勇士闯关赛》中,在热闹的竞赛场。A组的小文为了最先到达终点,把明明需要骑羊角球这个规则换成了抱着羊角球跑回来了,老师也明明发现了这个违约的行为,却又不想中断热闹的游戏而只能采取忽视,于是越来越多的违规行为出现。
        VCR 3:在体育规则游戏《传球》中,由于需要逐步提升幼儿传球的难度,因此游戏需分3次进行,每次规则都有提升。老师预设每轮游戏结束后都要相应的进行反馈总结和下一规则布置,但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根本停不下来,老师只能边催边哄边讲。
        基于VCR分析,我们发现规则游戏难以“规则”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则概括繁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规则游戏中,规则是整个活动的灵魂之处。它是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而和幼儿共同商讨、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在游戏的发起后,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规则,教师总会用很多话语来表述,于是说的多快杂,导致幼儿听的多杂还听不到重点。
        2. 违规操作亦可行。规则游戏中除了规则性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竞赛性,有竞赛就会有输赢。大班幼儿竞争意识已经非常强烈,所以当有输赢时,很多孩子为了赢得比赛而“小心机”的违反规则。这时游戏虽在进行,规则却已形同虚设,幼儿间的公平竞争也无法保证。
        3. 常规难控。规则游戏中,我们会通过层层递进的“玩”推进游戏目标的达成,经过多道规则、进行多次挑战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往往表现很兴奋,会一直沉浸在游戏中,教师又缺乏驾驭幼儿游戏的能力,因此老师往往难以很好的“收放”。不仅常规混乱了而且整个游戏的质量也下降。
        综上所述,为了让大班幼儿更好的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故本文以“规则”为着力点,通过“4式”展现让规则更明朗;“3令”提示让规则更明晰;“2制”实行让规则更明确、公正。
        二、实施策略——432模式点亮规则
        432模式以儿童立场出发,坚持将规则标清楚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规则游戏。
        (一)“4式”展现——明朗规则
        在规则游戏实施过程中,为了能让孩子们遵守规则,我们总是总是一遍遍说,强调,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强烈,越啰嗦就越表现出烦躁,无趣,无神的状态。因而将规则诉说既简明扼要很关键。
        1. 随手涂鸦图片式。大班幼儿慢慢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利用鲜明直观的图片或者图示将游戏规则中的重点规则展示或者讨论,不仅激发幼儿兴趣而且孩子一目了然,想看就看,通过观看、衡量、对比,达到内化效果。
        如在体育规则游戏《疯狂打地鼠》中,我们运用三张图片,让孩子了解不同图片的游戏规则。
        2. 随口创编儿歌式。幼儿期是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时期。大班幼儿表达能力、创编能力日趋增强,将游戏规则编成简单、上口的儿歌并蕴藏其中,不仅能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而且有意识的规范行为,从而达到遵守游戏规则的目的。
        如在体育规则游戏《小咕噜的寻宝记》中,我们就是运用了儿歌将规则纳入其中。
        3. 随手粘来微课式。微视近几年被广泛用于教学活动中,其动态式的展示以及关键点内容的嵌入让我们的教学课堂变简洁有效。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在手机上玩各类视频软件非常在行,如小影、爱剪辑、会声会影等,我们在活动前将“规则”用微视频的方式制作,画面介绍、声音讲解、动作展示三维一体,简洁明了。
        如第二次玩《摘果子》的规则游戏中,我们团队的教师就决定采用了微课式介绍法来组织规则游戏,幼儿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动态结合规则语言提示,抓住规则重点。游戏的过程也变得顺利多了。
        4.随计浸润角色式。模仿、想象和扮演是幼儿特有的行为模式,大班幼儿角色意识更为强烈,通过扮演角色,模仿角色心理,遵循角色行为。为游戏规则设定相应的角色扮演,内化幼儿行为,达到自我调控游戏规则的结果。
        如音乐规则游戏《小老鼠上灯台》中,游戏中需要一名幼儿模仿“猫”,其余幼儿模仿“老鼠”,活动中“猫”和“老鼠”各司其职,音乐响起,“猫”捉“老鼠”的追跑躲避游戏就开始啦。自然而然地随着一声“喵”叫,就玩起来啦。这样的角色浸润比单纯说你追我跑的游戏规则要容易理解!
        (二)3令提示——明晰规则       
        幼儿游戏的过程总是持续,意犹未尽的,但是当一轮游戏需中断时幼儿往往沉浸在
游戏中无法停止,这需要我们教师运用一定的指令进行暗示。
        1. 口令-语言提示。语言是最基本的指令方式,如“开始”,“准备”,“停”等等指令性语言帮助幼儿对游戏作出正确的行为。简洁明了的语言口令让幼儿能够快速根据指令做相应的行为。
        2. 音令-声音提示。为了给孩子们更愉悦的游戏环境,我们利用音乐或者鼓声来控制整个游戏的时间,如音乐停止游戏结束,如鼓声响起,游戏开始等等。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玩得开心,玩得有效。
        3. 势令-肢体指示。除去语言和声音,有时我们还会用肢体动作,如用手做停止的
动作提示幼儿,需要暂停游戏,或者用OK的手势表示开始游戏。这样做的效果明显比大喊大叫更能HOLD住孩子们。
        (三)2制提升——明确奖惩
        规则是游戏的核心,不遵守规则行为的发生如果不加以提醒,那么规则游戏就无“规则”可言。针对规则游戏中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孩子们一起商榷惩罚机制,以期达到公平、公正。
        1.惩罚制。惩罚的目标只是为了提醒幼儿遵循规则,而非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为了可以相互监督游戏行为,彼此可以在监督中相互激励、相互影响。我们设立了惩罚制度,既红黄卡。黄卡警告,红卡淘汰。
        2.复活制。如果某位孩子被红卡罚下后,他只能无聊的看游戏,他也意识到这个违规带来的后果,大多数孩子都会有想改正的愿望,以期继续进行游戏。于是复活制又应运而生了。
        “番茄钟”自救法:番茄钟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管理器。在我们的游戏中,让被淘汰的幼儿给予一定时间的休息“番茄”时间,“番茄”时间过后即惩罚结束,则可继续游戏。利用这“番茄”时段,给予不遵守规则者“冷静”的惩罚。如数学规则游戏《农夫数字挑担》中,康康小朋友多次违反规则,不仅总是慢出牌而且还故意调牌,经小朋友发现给予2次黄卡无果后终于被红卡暂停游戏,老师将2轮游戏时间设定为“番茄”时间,则这位幼儿只能通过“番茄钟”进行自救,时间过后才可继续参与游戏。
        “投桃报李”他救法:顾名思义即是给物、换人。这个物可以是游戏中得到的物品数量、其中的一次比赛的输赢、游戏涉及的时间等都可以作为交换的条件而换取被淘汰的那位队员的复出。
        如大班数学规则游戏《石头剪刀布》中,分红黄两队队员对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以赢一次得到一颗积木作为计算得分的依据,积木得分多的队员赢。可是活动中的幼儿十分想赢,总是在出拳以后变拳屡屡犯规遭淘汰。长时间淘汰的幼儿就开始起哄乱跑,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要同种颜色的其他队员经过努力,如果胜出比赛将给与这组淘汰组员复活的机会,赢一次救出一名队员。这样不仅淘汰的孩子会给比赛的幼儿加油,等待复活,而且得到复活的孩子,对游戏更卖力啦。
        
        四、实践与成效
        我们以“尊重幼儿,张弛有度”为原则创建一个轻松舒适的游戏环境。使得规则游戏真正做到“齐心协力,有规有矩”。
        1.有效推动规则游戏的发展,增强幼儿的游戏意识。
我们通过这个学期规则游戏的实施规范,孩子们的规则游戏意识得到了增强,尤其是大班的男孩子们,规则意识明显增强。游戏规范形成后,孩子们更会玩游戏了,乱玩、告状、中断等情况机巨下降。践行规则,行之有效!
        2.有效进行规则游戏的制定,促进幼儿的游戏秩序。
        通过对游戏规则中对于游戏规则的规范及有效执行策略的改变,孩子们在游戏的次序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游戏中间需要提升幼儿游戏经验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根据教师游戏设定规则如图片、微课内容等的理解,使得幼儿不断在游戏中练习,巩固,帮助幼儿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规则的意识增强后规则次序也明显好起来啦!
        
        
        
        五、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3.
        [3]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走进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