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绥山中学 614900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赋予了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做到巧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达到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巧用 信息技术 助力 语文课堂
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但是,应试教育却使学生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堂,真正爱上语文课堂,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帮助老师巧妙地解决这一难题。下面就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信息技术,让文字动起来。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或考点,出示的问题和需要明确的字词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操作进行
加粗、变色、缩放,或添加艺术字、文本框、自定义动画进行强调,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关注、思考和圈点勾画,而且也提高了课堂笔记的效率。
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像《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若仅靠语言理解,既无味又难懂,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把介绍赵州桥的一段文字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边看一边听,结合动态缩放的文字和图片细节观察赵州桥的特征,再去体会课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根据枯燥的文字想象更容易激活思维,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也更持久,而且还避免了课堂上出现沉闷的气氛。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画面活起来。
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1]。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将文字、图形、图像等创新地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课堂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我特意节选了一段吴用等人是如何巧妙配合在酒里下药的电影视频,把单纯的一段细节描写转换成活生生的视频画面,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再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对范进刻画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发疯”那段文字。课件中我穿插了一段“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电影视频,通过鲜活的视频画面,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笔下这个醉心功名、可怜又可悲的腐儒形象。
三、巧用信息技术,让声音响起来。
音响能使画面具有现场感,各种不同音响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事物面貌,赋予画面活力,声源在运动时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音量和音调上的变化,又能使画面充满一种运动感。如展现城市特征的汽车声、马路上川流不息的声音;而猪牛羊的叫声,鸟鸣等音响则是乡村的象征。
恰当的背景音乐在语文朗读训练中亦能起到很强的感化作用。例如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时,课件中我用悠扬的笛声来创设情景,能更真切地表现诗歌所蕴藏的意境。再比如教学《黄河颂》一课,这是一篇由歌词节选的诗文,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理解伟大而坚强的黄河精神。学生单靠文本描述,教学难以理解清楚,学习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几幅黄河的图片,同时播放《黄河大合唱》激情澎湃的音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了。接着,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黄河的特点,对照课文划出描写黄河相应特点的句子,然后借助课件中的音像资料欣赏黄河各种不同的姿态,力求用音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相关词句意思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也活跃不少。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音乐不仅要满足于悦耳动听的外界感受,更重要的是应该深入领会它所表现的内容,与课件呈现的信息相得益彰,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学习《雨的四季》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我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分别配了一幅图,每一幅图还分别配上了一段雨声的音频,然后把四幅图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文本描述来猜一猜究竟哪一幅是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学生在这生动形象的视听竞猜环节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巧用信息技术,让心灵融进来。
想象是人们按照已定目标,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某种新事物或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瑞士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 [2]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判断、综合与概括等系列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合理想象”,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感动。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想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意趣。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的生生不息和美丽,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几幅紫藤萝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再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课文朗读,让学生闭目聆听作者是在一片怎样的花海中驻足,同时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情景交融,当学生完全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把自己也当成那个“驻足人”,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才会水到渠成。再如教学“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的运用时,我利用多媒体图片与音像的有机结合巧妙地开启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在帮助学生从“某一物”联想到“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思维架构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期待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老师原意尝试和创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2000.8.
[2]张立新《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所引发的教学变革》语文学刊2005.(4)19-21.
[3]何可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