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尚 泰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地形、环境、施工方法等原因,容易发生初期支护变形过大,开裂、侵限或承载力下降问题,随着对变形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形处治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和方法。本文通过对某铁路隧道变形处理施工总结,供同类问题时处理时借鉴。
关键词:隧道;变形侵限;方案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铁路双线隧道,进口桩号DK182+556,出口桩号DK184+312.2,全长1756.32m,最大开挖宽度14.5m、高度12.36m、最大开挖面积146.05m2。该隧道洞身处山体坡度较缓,埋深6m~140m,洞身岩性为全-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水分布广泛。在桩号DK183+952~DK183+998段46米的长度范围内,由于埋深较浅,成洞困难,采用明挖法施工,因此,从桩号DK183+998处需二次进洞进行洞身施工,洞口顶部有一乡村道路通过。DK183+998洞口周边环境情况见图1。
.png)
图1 DK183+998洞口周边环境
2 变形侵限段的初支设计及施工情况
2.1初期支护设计
隧道原设计采用Vc型衬砌类型支护,支护参数为:拱部设置Φ25普通中空锚杆,边墙设置Φ22砂浆锚杆,间距1.2x1.0m(环向x纵向);拱墙设置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0x20cm);喷C30喷射混凝土,厚度29cm;全环设置I22a型钢钢架,间距0.5m。为确保隧道进洞安全,DK183+998洞口进洞前拱部设一环Φ108大管棚进洞,管棚环向间距40cm,长度为30m。管棚与Φ42小导管配合使用,小导管长3.5m,环向间距40cm,小导管注水泥浆。
2.2施工情况
2015年4月8日,施工单位在做好进二次进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后,从DK183+998开始进洞开始洞身施工,此处顶部覆土厚约8.0m,属浅埋地段,围岩岩性主要为洪积膨胀土和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稳定性较差,设计确定的围岩等级为V级,要求按三台阶法进行开挖。2015年6月19日,当上台阶掌子面掘进到DK184+041、掌子面距已施做完成的仰拱离43米时, 洞内监控量测数据反映在DK184+000~DK184+010段中、下台阶开挖支护过程中,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数值变化异常,最大沉降量累计达到138.2mm,周边收敛累计值70.2mm,肉眼观察到洞内边墙已施做的初期支护混凝土出现开裂起鼓,掉块、个别钢拱架发生扭曲变形现象,初支侵限已达19.6cm。且时值雨季,降雨频繁、雨量大。2015年6月20日,依据监控量测数据和现场观察到的情况,相关人员做出了掌子面停止掘进,人员设备撤离,加强监测的决定。洞内边墙初支混凝土开裂情况见图2。

图2 洞内边墙初支混凝土开裂
3 变形原因分析
通过对现场观察和施工过程追溯,发生变形侵限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洞身围岩以洪积膨胀土和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自身稳定性较差。
(2)周边环境情况复杂,洞顶覆盖薄、埋深浅,施工期间的连续降雨,对洞顶边坡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加之洞身范围内存在地下裂隙水,围岩抗风化能力弱,遇水松散、软化,强度明显降低,导致围岩持续变形。
(3)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做到位,系统锚杆数量不足以及钢拱架锁脚锚管注浆不饱满、仰拱施做滞后。
(4)预留变形量不足。
4 初支变形侵限施工
4.1 处理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 、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和工程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充分利用岩体的自稳能力,发挥监控量测的指导作用,有序施工,稳步推进,对变形段落彻底处理,不留隐患。
4.2 处理方案
根据上述变形原因分析,确定加强初期支护、做好排水、仰拱及时跟进、选择适当的预留变形量是变形处治和后续施工保障的主要举措,对此,采取以下方案进行处理:
在变形段两端增设加强套拱,变形段采用石渣回填至中台阶后设置临时支撑,在已经完成的初支面上补打排水口;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增设径向注浆锚管;增大预留变形量,对变形部位的拱架逐榀更换,仰拱及时封闭,同时增加监控量测的点位和观测频次。
4.3 主要工序施工
(1)掌子面封闭
洞身停止掘进,在掌子面布设Φ22的钢筋锚杆,长度为3m,梅花形布置,间距1.2x1.2m,并挂设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0x20cm),然后喷射15cm厚的C30混凝土予以封闭。
(2)增设套拱
为进一步加强变形段两侧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别在DK183+998~DK184+002、DK184+010~DK184+016段增设加强套拱,套拱为I22a型钢拱架,纵向间距1.0m,钢架之间采用Φ22纵向钢筋焊接在一起,钢筋环向间距1.0m。每榀钢架上、中台阶增设Φ42锁脚锚管至16根,L=4.0m。
(3)临时支撑
先将DK184+000~DK184+010变形段用石渣回填到中台阶,然后再回填后的中台阶上设置临时支撑(I20a型钢钢架,纵向间距1.0m),临时支撑布置情况见图3。

图3 临时支撑布置示意图
(4)径向锚管注浆加固
DK183+998~DK184+016段增设Φ42径向注浆锚管,对围岩进行加固。锚管长度4.0m,梅花形布置,环、纵向间距1.2x1.2m,倾角10~15°;水泥浆水灰比为1:1,注浆压力1.5~2MPa。
(5)预留变形量
为了防止拱架更换后发生二次变形侵限,将原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从15cm调整为25cm。
(6)监控量测
新奥法施工的核心就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通过施工变形监测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指导施工。为了及时掌握换拱期间围岩的变形情况,将洞内量测点断面间距从5m调整为2m,观测频次也从1次/天调整为2次/天,并及时反馈观测数据。
(7)老混凝土凿除及洞身扩挖
洞内临时支撑安装及径向注浆加固完成后,从小里程端开始,自上而下,先用人工配合液压破碎锤,逐榀凿除老混凝土,然后人工用风镐对洞周进行扩挖,直至达到要求。混凝土拆除及扩挖时尽量不要放炮,以免扰动围岩,一次凿除1榀拱架,老混凝土凿除见图4。
图4 老混凝土凿除
(8)换拱
老混凝土拆除后及时进行换拱。换拱在改装、加固后的钢筋作业台架上进行。换拱前先对验收合格的基岩面素喷4cm厚砼进行封闭,然后施做注浆锚管、锚杆、铺挂钢筋网片,最后安装新拱架,拱架安装要位置准确,拱脚处垫实,锁脚锚管按照设计要求安装,焊接牢固,注浆饱满。
4.4 安全保障措施要点
(1)所有进入隧道的人员进洞前佩戴齐全防护用品、做好登记并进行安全交底。
(2)施工人员到达工作面后,先检查工作面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如有松动的土层或新增裂纹时,立即报告。
(3)换拱作业空间内尽量不要放置杂物,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4)施工期间安排专职安全人员进行监视,发现危险征兆时及时通知作业人员撤离。
(5)换拱施工期间,需密切关注当地降水情况,当出现大暴雨时应及时撤出人员,待雨后围岩监控测量数据显示正常后才能进洞施工。
(6)提前编制应急预案,并进行预案演练。
5 结语
本次变形侵限段处理耗时46d,费用不菲。经处理后各项指标、性能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也深切的体会到:必须准确把握新奥法的原理并贯彻执行,特别是遇到不良地质时,更要小心谨慎,切勿盲目冒进,要高度重视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使其真正发挥指导施工的作用,同时仰拱的开挖、浇筑要同步进行,及早封闭成环,软弱围岩容易发生大变形,虽然目前业界对其变形机理的看法不太统一,但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预留变形量、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也是防止支护变形侵限的重要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作者简介:
高尚泰(1964-),男,甘肃武威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电及铁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