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君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各地逐渐消失,对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延续是实现民族乡镇科学合理发展的重点。本文以《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镇区风貌规划》为例,探讨哈萨克族民族乡镇特色风貌的规划模式,解读乡镇空间环境与建筑风貌,以寻求民族乡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设计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草原石城;风貌;哈萨克族
1 前言
托斯特乡作为阿勒泰地区重点的旅游乡镇,拥有草原石城、艾林郡王府、金恩斯汗墓、小叶红桦林、白杨沟及草原石人等旅游资源。近几年草原石城的通天洞遗址被发掘出来,将新疆古人类活动遗迹推到了4至5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和史前洞穴考古的重大发现。因此草原石城还将建成A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托斯特乡镇区距离草原石城约十公里处,将打造成一个集草原石城地质奇观,郡王历史人文景观,通天洞考古遗址以及哈萨克民俗文化体验多位一体的旅游服务小镇。在托斯特乡镇区风貌规划的编制中,以营造“石城小镇,郡王故乡”为目标,探索以哈萨克族特色为主的乡镇风貌规划。
2整体风貌特征评价
2.1生态特色
镇区整体生态特色可概括为“南山北漠”。靠近镇区南侧的草原石城是牧民冬季防寒避风的冬窝子,南面的萨吾尔山是泉水众多、牧草丰富的夏牧场。镇区北部为戈壁荒漠,沙砾石层大面积裸露,贫瘠荒芜。镇区位于南部萨吾尔山与北部戈壁荒漠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平坦而开阔。当地牧民有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水源也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镇区南面有一条天然的冲沟,在丰水期水源丰富。
2.2文态特色
哈萨克族人在托斯特乡占85.3%,哈萨克族原生态的文化遗产集中且富有特色,又因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更是构成了地域文化生长与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托斯特乡还是艾林郡王的故乡,艾林郡王是延续600年的哈萨克脱列王位的继承人,是中国唯一的哈萨克王。艾林郡王曾在这里建设郡王府,郡王府已不复存在,仅有其遗址。
2.3形态特色
(1)镇区空间格局
镇区最初沿团结路两侧发展,该片区如今仍是镇区的商业中心;省道229向北改线后,镇区也随之向北发展。镇区是在近代牧民开始定居后才大量建设的,因此其整体格局有较深的现代烙印,规整的方格状路网,居住建筑整齐排列。
(2)现状建筑风貌
现状建筑可分为三大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哈萨克毡房。
居住建筑多为1层带院落的住宅,宅基地面积在1.5 ~2亩,多为近年建成,建筑质量较好,主要采用蓝色的墙体与白色的装饰线脚。公共建筑较为分散,各年代的建筑风格差异较大,缺乏特色和整体感。为便于放牧,当地牧民除冬季外都住在便于搬家的哈萨克毡房里,少量居民在河边及院落里自建毡房经营农家乐。
3 整体风貌设计
3.1风貌总体定位
风貌总体定位为:石城小镇,郡王故乡。
3.2风貌空间结构
镇区风貌空间结构为:“核心引领,轴带贯穿,六区联动”。
“核心引领”:由行政办公核心、旅游服务主核、旅游服务次核、历史文化核心作为镇区的发展引擎,驱动镇区发展。
“轴带贯穿”:风貌展示轴为省道229沿线,打造乡镇对外的形象展示窗口;服务功能轴为团结路两侧,集合医疗、教育、文化、商业等服务功能;旅游服务轴为西二路、东四街、神石路,规划手工艺品街、商业街,完善丰富旅游服务功能;滨水景观带为南部冲沟两侧的滨水区域。
“六区联动”:分为旅游服务风貌区、休闲商业风貌区、手工艺展示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景观风貌区、特色乡镇风貌区六大特色风貌分区。
3.3空间形态控制
(1)景观廊道
通过“三横、三纵”的景观廊道构建镇区的空间形态,其中“三横”为省道229、团结路、滨水的景观廊道,“三纵”为西二街、神石路、开发街的景观廊道。
(2)空间界面
通过划定沿街建筑的贴线率来控制空间界面,其中商业型界面贴线率≥70%,生活型界面贴线率≥50%,公建型界面贴线率≥30%,景观型界面贴线率<30%。
(3)地标系统
地标系统是空间特色标志和历史文化特色标志,包括政府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风情美食街、影视基地、文化展览馆、手工艺市场、艾琳郡王府等。
3.4天际线控制和高度分区规划
(1)天际线控制
镇区建筑总体较低,天际线轮廓线相对平缓,主要控制神石路、团结路、西二街等主要视线廊道两侧的景观展开面。
(2)高度分区规划
镇区北片区公共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住宅建筑高度控制在8米以内。镇区南片区的公共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内;商业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
3.5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镇区开放空间包括公园开放空间、滨水开放空间、广场开放空间、商业开放空间四类。
(1)公园开放空间: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各组团布置小型绿地,布置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民族团结等主题的景观小品。
(2)滨水开放空间:注重活动场地与绿地空间交错布置,合理设置表演、展览、运动、休闲、集会及交往等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慢行景观道串联景观节点。
(3)广场开放空间:为重要建筑前广场以及景观节点广场,广场注重尺度适宜,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大广场”出现。
(4)商业开放空间:主要为手工艺市场、团结路商业街、开发街商业街、哈萨克风情美食街和特产街等,空间的组织注重与周边建筑的功能与交通流线相结合。
3.6建筑风貌规划
(1)总体控制要求:镇区建筑设计要与周边街景相协调,共同构成整体的环境特色。建筑以多层、低层建筑为主,建筑群体营造高低起伏、疏密相间的空间序列。
(2)建筑色彩:建筑主导色彩以灰白色系为主,广泛应用在建筑墙体。建筑辅助色彩为暖黄色系、褐色系、蓝色系等,主要应用于装饰细节。
(3)建筑材料:考虑当地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与“草原石城”的主题呼应,外墙采用当地特产的灰色石材。建筑的门窗、栏杆、檐口等细部,除了采用石材外,还可采用木质或混凝土构建。
3.7风貌分区控制要求
(1)旅游服务风貌区:位于神石路与西二街交叉口处的三角地,包含旅游服务、度假酒店、美食街、特产街、文化展览等旅游服务功能。以现代哈萨克族风格为主,既有现代建筑的轻盈通透、又有哈萨克族建筑的韵味。
(2)休闲商业风貌区:以团结路两侧商业街为核心,引入商业、文化、创意、民宿、餐饮、居住等功能,建筑风貌以现代哈萨克族风格为主。
(3)手工艺展示风貌区:将西二街两侧打造成为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产品街,功能包括商业、手工艺市场、手工艺作坊,以现代哈萨克族风格为主。
(4)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发街、团结路、滨河路、东四街围合的区域,以历史文化展览功能为主,以传统的哈萨克族风格为主。
(5)滨水景观风貌区:位于镇区南侧冲沟区域,以生态、休闲、游览功能为主,建筑主要为哈萨克族毡房。
(6)特色乡镇风貌区:位于团结路以北的现状建成区,以行政办公、居住功能为主。在现状建筑的基础上,装饰现代哈萨克族风格的构件,凸显建筑的韵味。
4 结语
托斯特乡的风貌特色源于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其建设应十分注重对风貌的保护与塑造、控制和引导。本规划设计是对托斯特乡镇区风貌规划的初步实践,其目的是塑造当地特色的哈萨克族乡镇风貌,打造地区新的旅游形象名片,为阿勒泰“千里画廊”上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王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风貌研究综述[J].华中建筑,2012.
[2]王建国.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弘扬、完善和塑造[J].规划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