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官梦昕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励策略是优化教学的手段,是鼓励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包括欣赏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激励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夸张、惊喜等语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课堂处于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励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

官梦昕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励策略是优化教学的手段,是鼓励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包括欣赏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激励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夸张、惊喜等语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课堂处于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励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数学;教育意义;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205-01

        将激励策略融入小学数学教育有三大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次,有利于从被动压迫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最后,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此,以下从启发性问题、团体活动中的激励、竞赛活动中激励效果的分析和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一、提出启发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激励
        为了改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氛围,数学教师需要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了保证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除了要善于提问之外,还要考虑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当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的挑选以及差异化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挑选学生回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差异化评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比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相关课程时,需要学生先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差别。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以及差别。这个问题考验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可以叫一些中等成绩的学生回答。当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但回答不全面时,教师可以利用口头表扬的方式,“这位同学总结的不错,不过是不是不太全面呢?”可以先鼓舞,然后再提出问题,可以满足学生内心的些许自豪感。除此之外在激励时也不能太单一,要形成差异化。如男生之间在激励时,可以有些许差别,男生可以用肢体,如拍拍肩膀,表达再接再厉的意思。女生性格较为腼腆的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回答错误。教师也可以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比如上个问题的答案,有学生将线段总结为一根线,实际上是不严谨的。教师可以引导:这根线两端有终点吗?通过引导说出答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小组活动中进行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语言和身体来激励学生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然而,由于很多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激励策略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不断优化课堂小组活动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相关课程时,需要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式,并会利用公式计算面积。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时,需要学生对图形观察、比较、计算、转化,整体较难,因此可以将这类内容融入小组探究中。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公式,评比哪个组用时最快,方式最准确,可以免做一次数学家庭作用。


免做家庭作业属于激励方式之一,教师也可以用礼物或者是其他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探讨的积极性。在这种激励方式下,有的小组总结出网格法以及割补转化法,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底)×h(高)。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融入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举办竞争类活动,适时对学生激励
        其实,竞争也是鼓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小学生虽然年轻,但他们很有竞争力。一旦形成了竞争的氛围,学生就愿意积极参与学习。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组织竞赛活动,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尽可能地参与竞赛活动,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相关课程时,主要是以计算为主,需要学生了解加减乘除各个运算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时的规律。如第一部分需要学生了解加减的意义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如“324+268=592”,那么如何迅速算出“592-268=?”“592-324=”的答案?第二部分是乘除意义以及关系。如“3×4=12”“12÷3=?”“12÷4=?”第三部分则是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如“32+54÷6-5=?”,很明显这三部分内容讲解是由易到难的。在学习完整个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题目,题目就分为这三个等级,保证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班级的激励竞争中。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同学计算得又快又准确。班级的前三名上台分享学习的经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要忽略中差等学生的测验结果,在学生参与比赛时,多关注这类学生,适时地拍拍肩膀,语言鼓励,使得这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
        四、完善分析激励后的效果,优化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不应过多,也不应广泛运用,应具有针对性和针对性。而在整合时,教师必须明确哪个学生、什么样的个性、什么样的学习水平、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方式,然后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信、被激发后的学习成绩,从而从效果分析上合理优化激励策略。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相关课程时,考察的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很多学生难以通过直观的查看方式,找到不同角度立体图形的平面图。此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开始在下面利用身边的类似形状的物体在搭建模型。于是教师立刻对这种行为进行了鼓励。“有的同学非常好,开始主动思考,用身边的物体搭建模型了。”随后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开始模仿,而这位被表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也越来越积极。这就是激励的一种正面的效果。相反如果激励产生了负面的反应,就需要对原有的激励策略适当进行优化,也可以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挽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激励策略,应适当、及时,并注意个性化,不要过于一致。例如,将动机融入到提问、小组合作、班级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燕.激励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4):61-62.
[2]李华燕.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J].求知导刊,2020,(30):31-32.
[3]王加才.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208-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