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景亮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央林村小学 5332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206-01
阅读能力是在社会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因此,在小学教育时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若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能够锻炼其自主阅读以及思考的能力,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无法持续性地关注同一事物,但是,若其自身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就能够充分调动其阅读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语文阅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描写人文景观类课文时,教师可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进行播放,形象生动的画面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体验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随后,教师还可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展阅读竞赛活动。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英国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有些书阅读一部分就可以,有些书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而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来说,则需要反复诵读,并深入理解。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文章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其中具体包括:文章内容、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情感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精确文章主旨,了解文章段落,抓紧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方式创作背景等。精细阅读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与文章语境相结合,进行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进而更好的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对文章层次的深入理解。此外,老师需要采取各个方式对学生开展引导式教学,如背诵、写体会以及精读文章等,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重点句子、文章主旨以及疑问之处需要进行批注,并做好课堂记录,便于学生有序的开展语文阅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进行学法渗透,指导学生掌握方法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一直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尚未掌握有效的、多样化的阅读方法,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能盲目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并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渗透,使他们逐渐掌握各种阅读素材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从而在显著优化阅读质量的同时还可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阅读经验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渗透阅读方法的过程中,不可生硬地将抽象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使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直观了解各种阅读方法的应用技巧。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照阅读素材的特点,巧妙设计思维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把握时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与教师一起探究并总结出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燕子专列》一课时,语文教师就让学生思考“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句话,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有关词语与句子,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就能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作为答案。借助这样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就能明白课文的思路,并掌握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深度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最终扎实掌握这种阅读技巧。
四、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以课外学习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加深理解,透过书本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能够有所涉猎,培养知识的全面性。同时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帮助其促成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五、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测
小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除了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展开阶段性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针对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阶段性的检测,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了解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短期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任务,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准备和阅读。然后通过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使其能够形成对阅读的信心,并能够不断激励其他学生进行阅读,不断进步。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检测时,要及时进行统计,并能够做成简单的图表,使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阅读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检测时,要注重采用合适的检测方式和方法,不要给学生带来压力,使学生形成对检测的排斥心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通过沟通引发思考,把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