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1期   作者:赵艳丽
[导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课标要求
        赵艳丽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第八实验小学  河南开封市 475000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课标要求,也应当是教师立足实践加以探索的重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加以设定,精心准备、挖掘,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以促成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育
1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1.1重要意义
        创新本身便是一种开创意义较强的思维活动,能够帮助人类认识新事物,更好地开辟新的领域。小学生创新思维指的是学习的时候呈现出的求异思维、探索精神、非常规想象力以及通过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会给其将来更好地成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打破传统千篇一律的学习规划,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更加辩证的方式去理解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现代化教育方式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有了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通过自己动手参与,让他们自身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发散其创新思维。
另外,通过创新思维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和探索,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和概念让学生自主进行语文探究。
1.2现状分析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非常活跃,但是其理性思维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小学生学习生动具象的知识的能力比较强。语文本身便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语言和文字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积累知识,还能够启发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不够明显,很多教师教学的时候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具体知识掌握,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教学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综合发展出发,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探究
        2.1立足教材培养思维
        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所进行的实践工作应当是立足于教学内容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新时期教材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尤其是代表了改革急先锋的部教版教材,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等,走在了改革的前段。立足教材培养思维,可以挖掘基本的课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言辞优美,篇章严谨,且为初触社会的小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行为?”“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许多素材只要稍作延展,就能成为一个思维点,带动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在教材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单元的综合实践课程,本身为口语练习、社交语言、逻辑思维等提供了平台,对此加以挖掘,融入思维创新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能够适应活泼的小学生特质,引导孩子在现实感观中真正体味思维。


        2.2小组探究,激发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组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探究与研讨,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加深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课文《观潮》主要讲述的是钱塘江大潮,通过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去后的景象,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雄伟、壮观,对大自然产生更加强烈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其次,给各小组布置具体的探究主体,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展开探究活动。最后,让学生根据“潮水的变化”这一线索,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整理。同时,鼓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大胆进行想象与联想,这样会让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2.3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建立在想象能力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扩展与提升。写作教学主要是要促使学生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作文内容则需要学生想象力的参与。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中,狐狸利用花言巧语骗到了乌鸦口中的肉,那么在这件事发生后,乌鸦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将肉再拿回来,或者乌鸦在与狐狸正常交流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肉不被狐狸偷走。这些问题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故事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
2.4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思考,思考与质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质疑以及思考氛围,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发挥自身作用,在课堂上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以《望洞庭》为例,在开展教学时,老师可围绕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湖光、青螺、秋月等事物,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描述,并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心中的……”为主题,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景物描写方式,写一篇短文,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是去过的旅游景点。然后再与《望洞庭》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日后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创新文章写作思维和写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创新思维。
3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与应用几乎贯穿人的一生,说大语文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毫不夸张。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兴旺,民族进步的根本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21,(02):125-126.
[2]刘晓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62.
[3]杨伟.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135.
[4]王国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4):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