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飞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周口 466001
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工作在我院展开,选择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选取其中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人,对照组给予传统填塞治疗,实验组给予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人数分别为48人和41人,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82.00%,实验组有效率更高,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效果更好。结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其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为临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顽固性鼻出血; 治疗效果
就鼻内出血问题来说,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果经过前后鼻孔或前鼻孔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填塞治疗仍然难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则患者被称之为顽固性鼻出血[1]。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通常为鼻腔填塞,灼烧,止血药物或是指压法等,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干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为探究鼻内镜下电凝术治疗本的应用效果,来研究以我院患者为例,展开相关分析如下,
1患者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
选取我院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就诊时间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患者均符合顽固性鼻出血诊断标准,人数为100例。本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其中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7人和23人,年龄最大的和年龄最小的分别为 23岁和67岁,均值为(45.65±4.03)岁,实验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6人和24人,年龄最大的和年龄的最小分别为66岁和22岁,年龄均值为(44.69±4.56)岁。两组患者的资料相似,可进行组间比较。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帮助患者选取坐位,给予患者鼻腔表面粘膜麻醉干预,在此过程中,主要将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与浓度为1%的肾上腺素进行使用,对应的剂量分别为25ml和3ml,最后将鼻腔中的血块采用吸引器进行清理。将无菌凡士林纱布条进行实施纱布条连续填塞,将鼻腔填满后,将棉球进行应用,促进前鼻孔紧塞。术后1-2天取出填塞物。
试验组患者则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干预,在具体干预过程中,给予患者仰卧位,麻醉干预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随后,将鼻内镜进行应用,实现对患者操作的引导作用。将吸引器进行应用,将其鼻腔中的分泌物,血肿块进行清除,随后对鼻中隔,下鼻甲,下鼻道,嗅裂区进行检查,对出血部位进行明确,随后将电凝刀进行应用,对其参数进行调整,将其输出功率设置为4.5~5.0W,对出血点进行灼烧,时间为0.5~1.5s,随后将明胶海绵覆盖在创面后,将鼻内镜取出。如果患者鼻中隔发生偏曲,需要先将鼻中隔矫正后,再进行电凝止血。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展开随访工作,实现对治疗效果的有效判断。主要包括显著,有效和无效三项指标,其中在患者未出现或每周出现三次及以上的鼻出血情况,每次出血量在100ml以下,并未发生鼻粘膜粘连的情况下,为显效,在治疗后患者无鼻出血,粘膜粘连得以改善则为有效[2]。患者治疗前后其出血量和出血频率无显著变化,并依然存在鼻粘膜膜粘连等临床症状,则表明患者治疗无效。排除无效率为本次治疗工作的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s)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X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中有效48人,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中效果表示,有效41人,有效率为82.0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比较[n(%)]
3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有60%以上的人会出现一次鼻出血症状,其临床发病率较高,如果经过前后鼻孔或在前鼻孔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填塞治疗仍然难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3],则患者被称之为顽固性鼻出血,对患者进行治疗是尤为重要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与鼻腔前部出血进行比较,鼻腔后部出血治疗工作相对困难。如果患者的鼻出血较为严重,出血量相对较大,患者病情较为危急,则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处理[4]。在临床发展中,其以往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将鼻腔填塞方法进行应用,此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有效找到出血点,因此其在止血治疗效果方面并不显著[5]。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技术得以出现,在将内窥镜技术应用在鼻出血治疗工作中时,其应用效果显著,医师可借助鼻内径对鼻腔内的深部结构进行有效观察,最后将出血位置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给予电凝止血,并不需要将过多的填塞材料进行应用,可从根本上减少出血问题,更有利于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本研究在将此方法进行应用后,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而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少。表明在治疗难治性鼻出血过程中将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方法进行应用,其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中将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方法进行使用,其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锋.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1952-1953.
[2]蒲方莹.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研究[J].健康之友,2019,(18):151.
[3]吴右彬.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3):44-45.
[4]万玉玲.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法与微波治疗法对治疗老年性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79-80.
[5]黄桂彪,赵富伦.鼻内镜下电凝治疗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止血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94.
[6]孙文.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对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