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鸿飞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硬膜下血肿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病情复杂,涉及人群范围广,常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利于控制疾病发展,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远期康复率。下面为大家介绍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护理内容。
1、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意识形态,血压、脉搏变化情况,通过动态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意识状态评定通常采用GCS评分法,能够相对客观的将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反映出来,医生可以在床旁呼叫患者的名字,让患者回答简单的问题,刺激患者的皮肤等,能够观察到患者的睁眼、语言、运动反应,从而及时采取正确方式治疗,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非常容易出现周围性呼吸障碍,也会因为病情加重,导致患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所以护士要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促进患者痰液咳出,必要时行负压吸痰,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在给患者吸痰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间断负压吸引,避免对患者呼吸道黏膜造成严重的损伤,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开放式吸痰管需一次性使用,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吸痰之前需要给患者先进行2分钟纯氧,提高氧储备,能够避免患者吸痰过程中出现缺氧或者窒息的现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气管导管口上接人工鼻,一旦有堵塞及时更换,检查患者创口周围皮肤是否有渗血或皮下气肿的现象。定期更换气管套管,避免痰栓堵塞气道。
3、降低颅内压
静脉输注脱水剂能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例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将床头适当抬高,利于患者颅内静脉回流,同时还要与患者与家属多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血压、颅内压等升高,影响预后,同时遵医嘱给患者使用镇静剂,以此来保护脑组织。
4、引流管的护理和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适当抬高床头,合理控制患者引流管的高度和速度,避免因引流不当改变颅内压,引起脑组织的移位,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受阻,出现堵管的现象,同时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和协作处理。患者清醒之后,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目前良好的状况,与其分享类似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消除负面情绪,更好的战胜疾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5、脑脊液漏的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的现象,具体观察方法如下:将血性液直接滴在白色的滤纸上,如果发现血迹的外围出现明显月晕样的浸渍圈,并且颜色呈淡红色,就可以判断为患者存在脑脊液漏的现象。针对脑脊液漏,采取以下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将床头抬高,通常抬高到15°-20°,需要该状态维持在患者脑脊液不再渗漏的3-5天,通过利用重力可以使患者的脑组织与颅底硬膜漏孔的位置贴近,能够确保漏口黏连位置处于封闭状态。在外耳道口位置放置一个干棉球,等到其全部浸透之后在进行更换,对更换干棉球的次数进行记录,根据记录的结果来判断患者脑脊液的漏出量,并且用棉签将患者外耳道内的血迹用温水轻轻擦拭干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出现擤鼻涕、打喷嚏、剧烈咳嗽等现象,遵医嘱给患者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6、营养支持
患者颅脑损伤后会出现严重的高代谢、高分解状态,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无特殊禁忌的情况下,应尽早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如胃肠道有损伤或禁忌,应及时给予肠外营养,保障体内对能量的需求。
7、预防压疮
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非常容易发生压疮,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护士可以在患者肩胛部、髋部、骶尾部等容易受压部位,预防性的使用泡沫敷贴,使用气垫床、Q2h翻身,拍背,松动受压部位。动态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遵医嘱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