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浅谈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刘从戎
[导读]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刘从戎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的参与率、救助率都占到了很高的比重,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药性总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从而引起人体内正邪斗争,进一步使得人体气血偏盛偏衰或者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调的结果。所以,从中医学理论基础来看,中药治病的基本方针原则都是扶正去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病理现象,并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最后起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它具体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明白,中药的性能不等于性状,性能与性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概括一点的说,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主要描述,是根据临床用药后的机体反应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它的观察对象是人体,临床意义重大。而性状是具体指药物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它的观察对象就是以本身。为了使药物更好的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前人将药物的性能和性状利用五行、阴阳等学说联系到一起,并把握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质地、用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原理,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而中药的性能又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简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气血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知道,四气理论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中国古代其他的哲学体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四气之中包含着阴阳含义。比如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两者之间就是相互对立的。而对四气的划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方法。据考察,在有些文献的记载中,就采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不同时代人们对四气不同的看法,也是对中药四气理论的进一步细分,但是从四气本质上看,四气也是只有寒热的区分。
五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用来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本身分别就具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在这种趋向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难以分开。药物升降浮沉种趋向性的形成不仅与药物在自然界中生成禀赋不同,而且还受到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等因素的影响,并与配伍和炮制有密切关系。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靶向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归经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周礼》以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大量医学文献,广泛论述了五味作用定位定向的概念,可视为归经理论的发源。中药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据,经过长期临床试验积累来的。但是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反正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反应到体表上来。
毒性
        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位药物的性能处标明其有毒、无毒或者剧毒,这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物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并且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我国古代将药物的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伴随着现代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和对毒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现在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大毒、有毒、小毒的三级分类方法,是目前中药毒性最通用的分级方法。
        正确看待药物的毒性是保证安全用的前提,这里包含着如何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如何正确看待文献记载,如何正确看待临床报道以及加强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其次,正确看待中药毒性,还要正确对待本草文献所记载的中药毒性有记载,这是前人的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到当时条件限制,也会出现一些错的地方,如《本草纲目》里面认为马钱子有毒,但是现在经过医学鉴定,马钱子是无毒的。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还要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就出现了大量的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故临床应用中,凡是对于有毒中药一定要慎重。
        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五类。其一,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等毒性较大,误食可导致死亡。其二,误服伪品可导致中毒,如将华山参、商陆代替人参,。其三,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草乌。其四,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因煎煮时间太短。其五,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药物存储不当、品种不同、药不对症、以及管理不规范,也会引起中毒。
        掌握中药毒性强,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的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首先,要注意配伍禁忌,凡是合用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药物应禁止食用,并严格毒药的泡制工艺以降低其毒性。二是在根据中医以毒攻毒治病的原则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用某些毒药来治疗某些顽疾。如水银治疗梅毒、砒霜治疗白血病等,从而让有毒中药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三是,掌握中药的毒性及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与中毒原因,以及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钟赣生.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董汉良,裴新军.中药入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李娜.中药学简论【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