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期   作者:荆菁
[导读] 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及影响
        荆菁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及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接诊肺栓塞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诊断研究,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0月。将患者以抽签法结果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2例。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诊断,观察组行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检出效果及敏感度。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观察组检出率、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提示肺栓塞患者成像以肺动脉内血栓、肺动脉附壁血栓及血流信号不明为主,外周血管超声检查以下肢静脉血栓成像为主,其次为髂外静脉血栓。结论:肺栓塞临床诊断中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联合诊断模式,可在分析患者肺动脉内血栓分布及血流特点基础上,经分析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后,综合性评估患者肺栓塞诱因风险,准确诊断、评估患者病情。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外周血管超声;肺栓塞;临床价值

        肺栓塞是一类具有临床高风险性的栓塞性疾病,血栓是临床发病主要诱因类型,起病较为突然,患者可由于肺动脉栓塞出现虚脱、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且可由呼吸机能下降合并不同程度脑缺氧症状,健康危害性极大。影像学诊断作为肺栓塞首选诊断方式,以MRI诊断优势更为显著,但此类诊断技术应用限制较大,重复性较差,而超声诊断作肺栓塞临床筛查中重要手段,或可在对相应诊断技术应用后,实现对肺栓塞病情的临床有效诊断、评估[1]。因此,为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及影响,特纳入本院84例患者开展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接诊肺栓塞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诊断研究,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0月。将患者以抽签法结果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组42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区间48~75岁,平均年龄(61.53±4.5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区间48~76岁,平均年龄(62.25±4.49)岁。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引导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接受检查,将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后,选取超声扫查切面,对患者右心室、两侧肺叶主动脉分叉部位、肺动脉主干等结构形态进行扫查,其后对上述部位血栓形成情况筛查分析,并记录右心室、心房结构及肺主动脉舒缩末期内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患者三尖瓣反流血量及血液流速分析肺动脉压力。超声探头频率为2~5MHz。
        观察组行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诊断:即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束后,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扫查,先取二维超声扫查下肢静脉血管壁、管腔结构,对异常部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分析异常静脉血管部位血流信号中断或缺损情况分析下肢静脉血管栓塞程度。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检出效果及敏感度。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差异性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特异度、敏感度对比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观察组检出率、特异度及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超声成像特征分析
        经分析观察组超声成像指征后可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提示肺栓塞患者成像以肺动脉内血栓、肺动脉附壁血栓及血流信号不明为主,外周血管超声检查以下肢静脉血栓成像为主,其次为髂外静脉血栓。见表2。


3讨论
        肺栓塞临床发生诱因多样,相关研究指出任何可引发患者深静脉血液瘀滞、静脉内皮功能损伤及高凝血状态的病理性因素均可引发肺栓塞,特别是经外科治疗后需长期卧床休养、药物性静脉内皮功能损伤、分娩、免疫系统功能性疾病人群为临床主要发病群群体。临床发病后,受肺动脉血管栓塞所致肺功能下降影响,患者可出现明显右心结构累及病理变化,故在病情诊断中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在对患者右心结构及肺动脉血管栓塞、血流情况进行扫查后,及时确诊患者病情,但受疾病发病诱因影响,部分患者病情或存在活动新特征,还需在上述诊断基础上及时明确病因,开展临床合理治疗[2]。
        研究结果表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观察组检出率、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提示肺栓塞患者成像以肺动脉内血栓、肺动脉附壁血栓及血流信号不明为主,外周血管超声检查以下肢静脉血栓成像为主,其次为髂外静脉血栓。分析原因:研究指出,血栓为诱发肺栓塞疾病的临床主要诱因,且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血栓性肺栓塞高危风险人群,故加强对肺栓塞患者外周血管栓塞情况扫查,对其病情活动性及病因评估筛查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外周血管超声及超声心动图联合诊断的实施,为患者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完善、综合的超声诊断评估措施,以便在明确其肺栓塞进展同时,经分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评估病情活动性,提升治疗针对性,保障临床预后安全[3]。
        综上所述,肺栓塞临床诊断中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联合诊断模式,可在分析患者肺动脉内血栓分布及血流特点基础上,经分析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后,综合性评估患者肺栓塞诱因风险,准确诊断、评估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兰海峰.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1):121-123.
[2]张潇.超声心动图与外周血管超声诊断肺栓塞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119-120.
[3]罗娴,安琼辉,王志学.心脏和外周血管的超声检查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作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0):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