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起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 曹雪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2月   作者:曹雪
[导读] 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规定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形式的转变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思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对于那些“掉队”的学生,教师更应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积极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困生进行有效转化,使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长武县实验小学   曹雪 

摘要: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规定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形式的转变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思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对于那些“掉队”的学生,教师更应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积极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困生进行有效转化,使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兴趣;教学模式
        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的学生。但是因为学生自身或者教育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因素,难免会出现学困生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学困生这一教育问题,并寻找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以保障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实现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概述
        这里所说的学困生,并不是指因在智力问题上处于先天劣势而无力学习的学生,而是在自身先天因素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在教育疏忽、环境制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因形成不良习惯而导致学习质量差的学生。有人认为,学困生的产生与学生自身缺乏自信心有关,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教师群体应转变思维和教育理念的迫切原因。我国关于学困生心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真正的大规模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之后逐渐形成研究热潮。研究者针对学困生的特殊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和防治学困行为的方法,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供教师进行探讨。
        二、激起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改善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科知识是抽象的,严谨的,科学的,而数学学科教学是相对无聊的。由于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在学生的学习中自然会形成一定的困难。加上教师教学的普遍模式,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也不愿完成老师的作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积极思考,遇到困难时会退缩的现象是普遍的。学习热情差和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低是造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他们对数学有足够的兴趣,就将朝着成功的转化迈出一大步。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他们的信心,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以便他们能在简单的学习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其次,教师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并在课外给予更多的辅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最后,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游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并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一些优秀学生,而且不能忽视对学困生成长的教育当孩子看起来最可爱时,实际上是最需要老师照顾的时候。因此,数学老师必须积极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怀。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及时发现学困生的亮点,并要及时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我能做到”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难度较低的练习,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老师率先为他们鼓掌,并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听讲,他们就能克服学习上的所有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这样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数学教学内容整体性较高,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整体性思路。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梳理学过的数学知识,将知识点有顺序地排列和整理归纳,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往往容易脱离生活实际,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幻想。这样的方式就不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科学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含义以及乘法的运算方式,所以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运用PPT作为教学辅助来提出问题,出示课件一张草莓图片,图中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放有3个草莓,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共有4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3个草莓,请问一共有几颗草莓呢?”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会运用连加的方式进行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再次进行提问:“请问哪一位同学还有更加简便的算法吗?”教师点名同学进行问题回答,然后出示乘法算式让学生自由讨论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教师再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以及知道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被乘数。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融合实践活动,以活动引导习惯
        学生想要在数学领域取得一个好成绩,必须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很多学困生之所以无法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就是因为在开展各种计算时比较粗心。因此教师应善于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困生突破自身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类内容时,考验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细心度以及对混合运算方法的掌握,有部分学困生因为粗心总是计算错。如238-3×(14-12)=?有些学生就会先算238-3,这明显就是审题不仔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组建一个小组计算大赛。由教师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最快得出答案的小组记一分,最终分数最高者获胜。在小组内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学困生也会了解计算前先了解算式,再计算,最终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学困生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学困生。为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家庭教育为学生创作更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帮助现有学困生进行改变。
参考文献
[1]孟建业.刍议如何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9(34).
[2]施焱.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探讨[J].教书育人,2019(25).
[3]徐大恩,李玉秀.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