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莹
福州外国语学校
摘要: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学生认识历史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渗透时空观念能力培养,深化学生对时空观念内涵的理解。本文以高一地方史《福建事变》教学为例,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培养时空观念的具体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深度应用地图,精选史料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时空观念在高一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关键词: 时空观念 福建事变 高中历史教学
新一轮课改中“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门词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时空观念的定义是:“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1]
高一学生对于时空观念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时间和空间的浅层定义上,只是机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没有形成系统体系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素养,不仅要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更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去评价历史,形成自身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形成将历史时空中的人、事物相关联,从不同时空范围来比较、分析、理解和梳理历史事件的思维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加强时空观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年表、时间轴、疆域图、地形图、遗址图片、视频、数字故事等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和空间等要素来解决历史问题,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的关联。
一、利用地图,将中外历史事件相关联
活动一:探究福建事变爆发的时代背景 。
(一)结合世界地图和时代特征来分析30年代的国际局势
学生活动并得出结论: 一战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国际局势依然矛盾重重,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继续发展,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英美等国走上改革道路而日德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二战策源地形成。
教师总结: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危机重重
(二)结合当时中国地图和时代特征来分析30年代的国际局势
学生活动结论:根据所学,这个时间点从国共合作的时间段看属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1933年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在南方发动第四次围剿,阶级矛盾尖锐;从抗日战争的时间段看属于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步步加深,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教师总结:国内局势——两对矛盾、危机加深
学生活动总结:此时的福建就是全国局势下的缩影。台湾是日本殖民地,而日本一直以来把福建视为它的势力范围。广西广东两省分别在桂系和粤系军阀的统治之下,两广军阀和蒋介石素来不合。福建局势在20世纪30年代也发生着变化,十九路奉命从淞沪调到福建。在当时,中国十九路军可谓家喻户晓。1932年1月28日,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响抗战第一枪。十九路军与20万日军激战月余,迫使日军三易主帅,赢得英雄之师美名。淞沪协议签订后,十九路军不能北上抗日,被派往福建“剿共”。十九路军的将领陈铭枢辞职去香港,蒋光鼐也称病回家乡,蔡廷锴被逼无奈只好将部队开驻福建。中共苏区就在福建和江西交界,而十九路军在和红军的交战中,连连战败遭遇挫折。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几对矛盾在福建都集中汇集。
《史学要论》指出:“盖人事现象,及其复杂,每一现象的发生,大抵由种种原因凑合而动,种种事情,皆有感互应之关系” [2]三幅地图范围从世界、中国、中国东南地区不断缩小,引导学生从世界局势、中国局势、中国东南局势来分析“福建事变”的时代背景,学会从整体上思考历史事件,而不是把世界史和中国历史割裂开思考。在分析完背景后,学生理解了福建事变并不偶然性的事件,它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等几对矛盾交织的必然产物,也反映着20世纪30年代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趋势。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的行动正说明当时时代的发展趋势——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停止内战,团结抗战是当时时代的呼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利用视频,结合地方史重现历史情境
课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福建事变的发生地进行实地考查并录制视频。这些地点都是高一学生很熟悉的地方,当熟悉的地点和陌生的历史故事相碰撞时,通过声音、画面等方式重现历史事件,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境中,更直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回答:归纳十九路军队在福州主要历史事件和地点。分析十九路军主要领导人发动福建事变的目的。
探究活动三:从中华共和国的旗帜和他的口号,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个代表什么阶层利益,什么性质的政权?
三、精选史料,从不同时段来分析历史问题
福建事变虽然在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武力压迫下很快失败,主要领导人逃亡海外,十九路军被收编,但该事件在国内外却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
材料一:记得一九五O年夏,陈铭枢先生同我讲起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九四九年开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举行开国大典后,毛主席请我们到颐和园吃饭,走在长廊上,我对毛主席说:“从我们搞福建人民政府,失败了,我曾经很灰心,现在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也叫人民政府,真是巧合,所以我特别高兴!’毛主席笑着说:‘没有你们那个人民政府,也就没有现在的人民政府啊!’” ——胡华《福建事变—— 一九三三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序言
探究活动四: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没有你们那个人民政府,也就没有现在的人民政府啊!”
学生活动总结:
从当时看:1.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反蒋运动的高涨。 从短期看:2.为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而且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从长期看:3.反映了时代的诉求,起到提振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呼唤人民追求进步、光明的作用。
“历史事物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却可以从不同的时空范围认识,从长时间及更大范围认识历史事物更能反映其本质,甚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3]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从不同时空范围对该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可以精选材料,从不同时段、不同角度来学习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时空范围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飞跃,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水平。
历史学科知识不是零散的知识记忆,而是在还原历史时空基础上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要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只有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原到特定的时空中,从不同时空角度来清晰准确地把握历史脉络,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正确理解。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落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分利用各种地图资源,精选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加强关联中外史实的横向联系。如何将时空观念能力的培养渗透入日常教学中,值得高中教师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李大钊.史学要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
[3]高军宁.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