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陈娟
[导读]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能为其提供基础的人才储备。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着忽略实践教学,未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缺乏技能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并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对此应当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着重加强法律技能训练,从多方面来改革法学教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中共句容市委党校   陈娟   212400

摘要: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能为其提供基础的人才储备。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着忽略实践教学,未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缺乏技能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并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对此应当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着重加强法律技能训练,从多方面来改革法学教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法学教育;问题;解决思路;探讨
        引言: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背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下下,我国缺乏国际性法律人才和基层的法律人才。而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和法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法学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这一改革将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同时也有机遇。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目标对于衡量我国法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是法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关于法学教育的目标,其实是一直都很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一直围绕在法学教育身上的一个问题是法学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否应当只用法学生的就业来做衡量。教育作为一种民生行业,要造福公民。因此,这一行业应当具有服务意识。因此,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满足大至社会,小至学生个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从小的方面来讲,法学教育首先要满足学生关于就业的需求,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满足其未来人生中的职业需要和生活需要。其次,也是大的方面,还要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也即整个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以及整个社会法律素养的提高。
        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才开始正式进行,因此,关于法学教育的另一个争论焦点是:法学教育究竟应不应该包含通识课,还有专业课。同时,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来说,究竟是应该更偏向学术还是更注重应用,也是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法学教育中融入通识课程其实是十分必要的[1],因为相当一部分法学生或者说大部分人的通识教育基础都是十分薄弱的,而法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无法将其和基础通识知识隔离开来,因为法学是与多门学科相交叉的,其中可能包括科技、经济等等诸多领域。
但是关于如何界定法学大学教育究竟应该是偏向应用型还是学术型,则存在艰难的取舍。因为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多元化的,既存在于立志走学术道路的学生,也存在大量以律师和法官检察官为志业的学生。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侧重于从法官的角度来进行法学教育,使学生具有法官能力[2],而英美则倾向于从律师的角度,这也大致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法学教育的区别。
        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实践教学,未能将理论结合实践
        当前部分法学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忽略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很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的博雅人才教育或者通识课教育,只关注于中西方法理研究,忽略了法律在现实中的运用。只侧重于理论性的灌输教学恰恰是忽略了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法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能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并进行创新的人才。
        (二)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老师在当前都采用单一的授课制,由老师一个人讲授,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较少,学生也无法完全拥有自主性。


就算一节课内容很丰富很精彩,但是学生的吸收程度也是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并没有能够吸收课堂上讲的内容,而老师为了省时间省精力以及尽早完成教学任务,大多是采用这种单一讲课的方式。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大学本科的四年,法学生要完成一百多个学分,但是其中留给最基础的部门法的课时和学分其实不多。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关于法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扎实,才可能有良好的基础去学习各个部门法。例如合同法,侵权法等等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其学分课时和其他较偏较小的部门法竟然一样,这是不合理的,不同重要性的课程被赋予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解决对策
        至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在当前推行依法治国体系的前提下,法学教育为依法治国这一大原则提供了基石,提供了人才储备。
        (一)着重进行法律技能训练
        法律技能缺失是当代法学生最主要的缺陷,同时也是法学教育的一大显著漏洞。法律技能训练是法学生将来步入职场的必修课。对法律技能的训练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基本的法律文书的撰写,比如合同的起草等;基本的法律分析技能,例如请求权基础的分析。即使仅仅在理论教学方面,也不应只是一味重复介绍或复述西方理论,而是应当将其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学生去思考背后的逻辑。
        (二)改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应当是解决当前存在的法学教育的核心[4]。只有让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化,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才可能改善当前的法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应该专注于学生法学素养和技能的训练,而不是简单的只适合理论的灌输。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类似法律诊所或者模拟法庭的课程中。这类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身参与其中,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聆听者。
        (三)增加技能训练
        当前法学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这反映了当前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3]。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专业的法律知识,为避免出现遗忘,应当将其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为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可以设置相应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同时对于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却能对一些前沿的法律问题说出一些的情况,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束语
        法学教育的改革进行到现在,面临着许多瓶颈和挑战,一方面现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寒冬,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才。针对这种相矛盾的现实,无疑不说明当前法学教育的弊端,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徐显明,黄进,潘剑锋,韩大元,申卫星.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2018(03):2-27.
[2]耿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6(02):285-318.
[3]王晨光.法学教育改革现状与宏观制度设计——日韩经验教训反思与中国改革刍议[J].法学,2016(08):58-73.
[4]焦富民.“法治中国”视域下法学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J].法学杂志,2015,36(03):4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